为全力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市委和区委决策部署,闻令而动、尽锐出战,用积极的行动、无悔的坚守、最美的逆行,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志愿精神,展现了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践行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为民情怀,把赤诚奉献铸就为静安抗疫工作最鲜亮的底色,让党旗始终在基层战“疫”一线高高飘扬。
为进一步记录这段共同行动、齐心抗疫的难忘时光,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本报特辟专版,集结辖区内优秀“抗疫者”,讲述他们那让人难忘的感人事迹与暖心故事。
情系老人安危 “疫”路有爱相伴
□沈红(陆丰居民区)
在此次疫情期间,我作为宝山路街道陆丰居委会的主任,全力做好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也及时回应居民的民生保障需求。回首这段时间,我想,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和居委主任,责任在肩,责无旁贷。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医生说,再晚送半小时就没得救了!”疫情期间,辖区内的一位老人顺利出院,家属对我们居委会表达了感激之情。此前,这位老人范阿婆确诊为阳性病例,但还没来得及转运,晚上,她的儿子、儿媳就发现她有些神志不清,怎么叫她都没有了反应。我知道后,不太放心,深夜23点还是联系了他们,问他们老人情况如何。老人的儿子方先生发现母亲仍无反应,这下急坏了,他打电话和我说了之后,我马上根据阳性病人的就医流程,联系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街道有关负责人,他们根据规定对接了区内可以接收阳性病人的医院。很快,好消息传来,医院有床位!此时,我再拨打120急救电话,第一时间把范阿婆送到了医院。就医后,范阿婆需要住院治疗,但家属走得匆忙,什么生活用品都没有带。我得知后,马上和书记等人根据防疫措施,来到阿婆家中,取了些生活用品,消杀后,再送到医院。原来,阿婆是因血糖过低,才会晕厥过去,由于年事已高,如果晚送医半小时就会危及生命。
疫情期间,老人的安危最牵动我们的心。对于社区的独居老人,一般都是通过订社区食堂的餐食来解决吃饭问题,但在疫情期间,有些老人临时成了独居老人,饮食起居无人照顾,这就需要我们多加关心了。有一对老夫妻就是这个情况,妻子确诊为阳性病例后说什么也不肯去方舱,根据当时的防疫规定,丈夫是密接,需居家隔离,我一了解才知,因为她的丈夫完全不会做饭,她怕自己去了方舱后爱人会吃了上顿没下顿。于是,我立即上报了这一情况,为他们家订了社区食堂的饭菜,阿姨这才安心去了方舱隔离治疗,而我则每天和同事安排好时间,轮流为爷叔准时送上饭菜,直至阿姨出院回到家中。
在这个非常时期,我和书记两人也加入了各小区的业主群,好的建议我们听取,有诉求我们也想办法满足。有一次,几位居民在群里反映,他们小区不能参加附近一大卖场的团购,希望居委会能帮忙协调联络。这时候,不管这是不是我的分内事,我只想到,既然居民有诉求,我应该想办法争取一下。我多方打听,联络上了大卖场方面的负责人,表达了诉求,对方果然以运力不足为由婉拒了我。但我没有放弃,和对方说:“我保证组织好小区的志愿者,我们很团结,你们只要把东西送过来,绝对不给你们添麻烦,电话就留我的,有事都找我!”可能是我的诚意打动了对方,过了一个星期,好消息传来,小区居民可以参加大卖场的团购了!
在我投身抗疫的这段日子,正是我读高三的女儿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遗憾的是,我没有时间一直陪伴她,但我想,我每天早出晚归的奔忙对她也是有积极影响的。我有时也成了女儿作文里的主角,她很为我骄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梁钟(通源居民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国的一句古文,说的是人不仅要敬爱自家老人孩子,还要关爱其他老人孩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疫情期间,老人尤其需要我们的关心,我和妻子不仅照顾了自家的两位老人,还不忘关心同一个楼面的另外三位老人,尤其是一位独居的高龄老人,和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我是静安区申桂公寓24楼的居民梁钟,是一名党员,也是退伍军人,疫情暴发后,我第一时间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此前,我对楼里邻居的情况也不甚熟悉,这次疫情期间,我发现我这个楼面有三位老人急需关心,尤其是一位高龄的独居老人,她平时是不开火做饭的,一直订社区食堂的餐食。疫情期间,餐食仍供应,但仅送到小区门口,我得知后,便每天把她的餐食从大门口送到她家中,解决了用餐的最后500米。
做抗原自测时,由于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各项事务的通知都靠我。我前一天晚上收到通知后,第二天便起个大早,去每位老人家中,帮他们做完抗原检测,把结果发到群里。做核酸采样,亦是如此,我起一个大早把他们一一叫起,让他们做好准备。
这位老人耳背很厉害,以往敲门都要敲很久才能应答,碰到医生上门做核酸时,我也早早去敲她家门,提前做好准备,免得让医生等待。
老人年事已高,每次下楼做核酸时,我都搀着她手,待做完核酸再扶着她回到家,有一次,她有点糊涂了,做完核酸不肯上楼了,还问我:这是我家吗?我说:你再看看这是不是你家呀?我搀着她在楼下站了一小会儿,她有点反应过来了,便往电梯的方向走了。
6月1日上海恢复生活生产秩序后,我想老人也需要出门活动,我便给这位独居老人申请了离线码,为了防止遗失,我加了封套和带子,让老人可以把离线码挂在脖子上。这段时期的相处,老人十分信赖我,而她的子女也很感激我,我想,我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毕竟我是党员、退役军人,不能愧对国家的培养。
在此期间,我还做了一件事,我在电梯出来的楼道口增设了一个小小的消毒架,放了一瓶消毒液在上面,我想,用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提醒大家增强防疫意识,也是极好的。
疫情期间,最让我欣慰的是,因为我和其他党员志愿者的倾情付出,后来许多年轻居民,甚至是租客都加入到了志愿者队伍中来,充实了志愿者团队的力量,小区的风气也越来越好了。
年过七旬来战“疫”
□吕国富(宝华居民区)
5月9日,我因积劳成疾,眼病复发,被送往医院就诊,这时候,小区群里,居民们送上一连串的真挚祝福和关切,并表达了对我疫情期间付出的感谢……
我是宝山路街道宝华里居民区紫光苑业委会主任吕国富,眼疾发作前的一个多月,我奔波忙碌于小区各项志愿服务的岗位上。
自从疫情暴发,小区封控管理后,我便主动请缨,虽然我已年过七旬,但每天起早贪黑,参与到各项居民志愿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老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我想,在这特殊时期,作为老党员的我更应该冲在第一线,为我们小区的防疫工作,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例如,疫情期间居民需足不出户,为确保居民生活垃圾能够及时清运,每天早晨7点多,我就会先在群里上传“当日上岗证”——抗原阴性照片,随后,我和另一位志愿者搭档,挨家挨户回收和清理整栋居民楼的生活垃圾。
清理完毕后,我还会对生活垃圾和楼道进行全面消毒消杀,只为保障居民楼公共环境的安全。
如果当天有小区全员核酸筛查,刚清理完垃圾,我就需要马上换身装备继续投入到新一轮工作,维持秩序、安排人员、校对名册……直到小区居民全部完成检测后才换下防护装备。半天下来,汗水早已湿透了衣服,脸上也留下了很深的印痕。
此外,由于封控初期小区安保人员短缺,为保障小区人身财产的安全,我最先报名参与小区值班工作,为把守好小区大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居民生活物资的配送方面,我也做好了全面的防控防范以及消杀工作,所有物资进入小区前会核对快递小哥身份和健康状态,随后将物资进行全面消杀静置后再配送。如果配送志愿者临时紧缺,我也总能第一时间挺身而出进行分发工作。
在我和其他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和引领下,小区的志愿者人数也已从开始的20多人发展到后期80多人,点点微光汇聚成小区最强的抗疫屏障。
然而,由于长时间持续工作,高负荷用眼导致了我突发眼疾。幸运的是,在小区热心邻居的帮助下,我很快与相关医院取得对接,议定了手术时间。
面对大家祝福和感激的言语,我感到内疚的是,不能和大家一起守护家园了。
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抗“疫”日常
□吴晖(新宝通居民区)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2022年3月下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第一时间向社区党组织“双报到”,亮身份、见行动,接受居民区党组织统一指挥,根据安排,参加社区防疫志愿服务工作,一上岗就是持续近60天。也没多想,就是觉得要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一身份。疫情期间,小区封闭,全域静态管理,这个时候,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理应身先士卒,躲在后面,对不起自己的入党誓言,心里过不去。所以,随叫随到,闻令而动,尽力而为,是我力所能及的事,其实也没什么值得说道的。很高兴,现在上海有序恢复生活秩序,在周末或平时,我依然会安排完工作,第一时间投身核酸筛查等志愿服务中。
我是一名普通机关干部。我在静安区房管局工作,在全局上下“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战场”浓浓的抗疫氛围中,可能因为年龄问题,没有被派往方舱隔离点、高风险社区防疫支援或者参与环境整治消杀工作等,我就一直想哪怕在自己的社区出一份力,尽一份心。服务岗位很普通,但我也收获了不少。平日里与楼里的居民们鲜有联系和交往,通过这两个月的志愿服务,从陌生到熟悉,也逐步得到了楼内广大业主的理解和认同。核酸检测时,他们会笑着和你打招呼,说一句:虽然你穿着“大白”服,不知道穿着便装、不戴口罩时长啥样,但认得你的声音;道一声:怎么又是你,辛苦了!那声声问候,所有的甘苦都值得。我也很感念和珍惜这段经历。
我是一名抗疫人员家属。在这一阶段防疫过程中,我看着忙碌不停的居委、物业工作人员们,就会想起自己的儿子。我儿子是位95后基层社区工作者,自3月底闭环工作后,连续2个多月没有回过家。从和他点滴、简单聊天中得知他们夜以继日地冲锋和拼搏,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身体、心理的极限考验,舍小家为大家,流汗流泪却没有退缩。作为妈妈,我或许能比他人更能懂得社区工作的艰辛,所以更愿意尽全力去配合居委会、物业的防疫管理,也更想着通过自己的志愿行动为大上海保卫战作出一份努力和贡献。
我是一名社区防疫志愿者。防疫志愿工作纷繁错杂,既要甘愿服务的意愿与体力,也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确保在服务力量紧缺的时候,不发生战斗性减员。我所居住的独栋高层(26楼)小区,自2022年4月到6月上旬,一直有零星阳性患者,小区持续在封控区、管控区徘徊。我与小区志愿者突击队的队友们分享防疫时的点滴收获,相互提醒规范防护用品穿脱和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每次核酸检测,我都提前到岗,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严格按照防疫要求穿脱“大白”+“小蓝”,随着气温升高,汗水浸透衣衫、隔离服冒着热气和水珠、口罩和帽檐勒红脸庞已成常事,想想也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和体验。
(本版内容由 记者 吴佳逸 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