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赛华
宝山路街道一直以来坚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建立居民议事会制度,创立“宝邻议站”社区治理品牌。其中,宝华里居民区作为试点,在社区营造、居民自治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增强了居民归属感和参与感。
在宝华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晓锋曾面临社区治理的诸多挑战。这里以商品房为主,人口结构多元,但居民对社区的参与意愿和归属感呈现两极分化。老年人对社区感情深厚,而年轻人因工作忙碌,对社区事务参与度低,社区治理缺乏年轻力量,服务也缺少新鲜血液。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去年,宝华里居民区开启了“宝邻议站——宝邻善治坊”社区营造项目,凝聚社区共识,促进全年龄段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打造宜居、和谐、充满活力的社区。
历史记忆凝聚社区共识
陈晓锋深知,要让居民真正融入社区,需从找寻社区的文化根基入手。于是,一场宝华里口述历史征集活动拉开帷幕。活动通过居民座谈会、老年居民探访、老物件收集等方式,让居民讲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同时,查阅文献、地方志等权威资料,梳理宝华里的发展脉络。退役军人江华便是积极参与者之一。作为土生土长的宝华里人,江华见证了这里几十年的变迁。从青年时代居住的老房子,到如今的商品房,这片土地的每一处变化都印刻在他心中。“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的下一辈或年轻人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居住地段的来龙去脉,这对传承历史、增强社区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江华感慨道。
在这场征集活动中,社区开展居民讨论会1次,上门访问二十余次,几十名居民代表共同参与,涵盖老中青不同年龄段。共同的文化记忆,让年轻人对社区有了新的认同,也为后续社区治理工作奠定了情感基础。
多方合力破解治理难题
历史记忆凝聚共识,但如何将共识转化为行动?宝华里居委会积极探索社区、街区、园区“三区”联动,建立由居委会与业委会、沿街商铺、社区单位组成的“街居联盟”,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上海链家、社区食堂等纷纷加入。在“三区”联动的治理模式下,园区企业贡献专业资源,街区商铺提供多元服务,社区居民成立志愿者队伍,通过“三区”联动共治社区,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
在久欣公寓小花园“微更新”项目中,“街居联盟”发挥了关键作用。久欣公寓建于1995年,小花园因长期缺乏维护沦为卫生死角,居民对小花园改造的呼声日益高涨。居委会通过“四百”大走访深入了解居民需求后,决定对小花园进行升级改造。“街居联盟”为改造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不仅提供资金和人力,还组织青年员工利用业余时间挨家挨户征询意见,确保改造方案符合居民期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小花园焕然一新,清理了枯枝烂木,增添了动物造型摆件和小水池,还保留了大罗马柱等历史元素,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居民顾阿姨开心地说:“那个可以让人悠然坐下、稍作歇息、愉快聊家常的好地方终于又回来了。”
便民手册助力治理升级
除了历史征集和联盟建设,宝华里居委会还致力于链接社区与社会,通过制作社区地图和编写《宝华里志》手册,展示社区的文化内涵和治理成果。社区地图由居民代表和共建联盟成员共同参与设计,标注出社区内的自治点位和居民服务点,在各自治空间展示,让居民和社会大众更好地了解宝华里。而《宝华里志》手册则将进一步升级为便民生活手册,整合社区各类信息,包括联盟成员信息、社区食堂位置、消防安全知识、反诈宣传等,成为居民的“生活指南”。
经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实施,“宝邻议站——宝邻善治坊”社区营造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宝华里社区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像久欣公寓小花园这样的公共空间旧貌换新颜,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社区活动中,社区凝聚力不断提升。
宝华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晓锋表示:“我们将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结合不同小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治理。同时以‘共融互通’为目标,打破小区边界,推动社区公共资源的共享。”未来,宝华里将依托宝邻善治坊平台,进一步拓展社区治理的深度和广度,打造更多鲜活的治理案例,并探索与政协委员、企业深度合作,引入更多资源,让宝华里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