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银锄泛舟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远看端午

文 黄凌(曹家村)

端午节植根中华大地久矣,虽然起始的准确时间难以查证,但据史书记载距今约有2500多年的历史。端者,开端也,午者,午月也。阴历以地支纪月,正月为寅,顺次至五月为午,五日又为午日,因此,古人把五月初五称为端午。端午节的别称有一大堆,如端阳、端五、重五、天中、龙舟节、粽子节、夏节、菖节、蒲节、灯节等,由此也可推见它在百姓心中的位置和受欢迎的程度。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端午、中秋、年”,端午居首。

一提到端午节,世人首先想到的是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从何时起,为什么设立这么一个节日,有多种版本。流传最广且最具权威的说法是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善诗。因胸怀治国方略却报效无门,在忧国忧君忧民的绝望中怀沙沉汨罗江而死。当地的百姓深爱这位三闾大夫,他的死使大家悲痛万分,便划着船在江上寻找屈原的尸体。为了不让鱼吃他的尸体,便用芦叶包米投入江中喂鱼,还向江中投掷煮熟的鸡蛋,倾倒掺了雄黄的酒。汨罗河中有条不守信用的黑色恶龙,在吃了粽子、鸡蛋、喝了雄黄酒后,仍贪得无厌地去撕咬屈原的遗体,终因雄黄酒发作力不从心,昏迷在水面上。愤怒的人们把恶龙拖上岸打死。并用龙筋穿上龙鳞挂在脖子上庆祝胜利,以警告其他企图为非作歹的恶魔。

起初,每到端午节,村民只是用彩布缝成鱼鳞状的口袋,内灌雄黄、艾草,穿上红丝线挂在小孩胸前,以消灾避邪。后来,雄黄袋的制作掺入个人的喜好和想象,不断变化与发展。填充物除雄黄、艾草外,还有白芷、川芎、排草、山奈、甘松、蚌粉等。形状有鸡心、三角、菱形。有的还做成虎、狗、羊、猴等动物的形状,也有各种花草式样的,雄黄袋成为了端午节特有的工艺品。

端午节的由来源自某一种传说是可以肯定的。既然是传说,总有几分史实的影子。又因为是传说,于是越传越神。融入的都是传说者的理解、想象和愿望。在这一点上,端午节的表现可谓典型。

为什么一个民间活动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传千年而不衰,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后来的纪念活动中不断渗透了新的内容,揉进了带有巨大胶着力的多元文化。每一种形式都是追求,每一个风俗都是期盼。菖蒲似利剑,插在正门的屋檐下可以驱灾镇邪;艾草吐芬芳,点燃后熏烘房舍可以赶走晦气;龙舟比速度,彰显团结的力量和执着的精神;端午吃粽子,思念忠烈先贤……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翁敏华教授说:“所谓国家意识,在空间上的体现是领土,在时间上的体现是传统节日。我们要像保卫领土完整一样,继承传统节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根深蒂固而又命运坎坷,但它总能以顽强的生命力穿越历史的暴风雨,迎来一个又一个彩霞满天的早晨。

2008年,端午、清明、中秋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2009年5月我国启动了“中国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阿联酋召开的第四次会议上,审议并批准了中国的端午节为“世界非遗节日”。

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传统节日中的这个带着传奇色彩的节日吧!他从远古走来。迈着坚毅的步伐,披着雨雪风霜。他向未来走去。举着天地同心的大旗,放射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的精神光芒。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