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现代八大艺术中最年轻的成员,从1895年诞生至今已有128年的历史。回顾整个电影发展史,一代代电影人为了心中的梦想,拍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无论是最新热映的影片,还是百年前的老片,尽管影片拍摄的年代相去久远,但通过电影反映的人类普遍情感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关于爱、平等、包容和富有同情心的普世价值观。
家住曹家渡的刘小姐(笔名:小火星),十多年前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学成归来,目前在外企从事品牌营销及市场传播管理工作。
平时,她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影,除观摩院线上映的影片和历年的优秀作品外,还极其关注国内外电影节的各项相关活动和赛事,现为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心理咨询师执业联盟成员。她希望电影专栏可以给读者带来一份欢愉,一份感悟。
文 小火星
今年的“五一”长假,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久违的井喷式爆发。短短5天假期,观影总人次达到3763万,总场次达到230万场,总票房超15亿元,居中国影史同档期票房第三。
在这些新片中,《长空之王》的院线票房与观众口碑都显示出了强劲的势头。《长空之王》是由刘晓世执导并与桂冠共同编剧,王一博、胡军、周冬雨等出演的剧情动作片,主要描写一群年轻试飞员挑战自我,突破极限,不断成长的故事。
雷宇(王一博 饰)等优秀飞行员经过严苛选拔,正式成为中国新一代试飞员,他们在队长张挺(胡军 饰)的带领下,参与到了最新型战机的试飞工作中去。但高空之上险象频发,有时甚至于会遇到发动机骤停失火,飞机完全失去控制的状况,不过他们凭借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一次次与死神迎面过招,只为获取最宝贵的试飞数据。但随着新型战机交付的日益临近,飞行压力愈发加重,任务难度也逐渐升级,他们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军人的使命,听从了时代的召唤。
据说,导演刘晓世本来就是一个航空迷,虽然之前也拍过一些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但导演依然希望在拍摄技术上有所跨越和提升,剧组不仅提前一年半时间开始进行准备,还制定了多种拍摄方案,也因此运用了虚拟拍摄,用编程的方式来控制背景的影像跟机械装置的联动。整个电影创作的过程,与其说是一次庞大的电影工业,还不如讲是一场严谨的科学论证。其实,导演自己就有一位试飞员挚友在执行一次飞行任务中英勇牺牲,所以每每想起这份遗憾,刘晓世都会感慨万千,“希望让更多人知道试飞员这样一个群体,让更多观众在大银幕感受到祖国航空事业崛起的这份自豪。”或许,导演正是秉持着这份赤子之心与至诚之道,开启了三年漫长的筹备之路。
当然,对于每一部军事题材的作品而言,“军事重器”一定是全片硬核的关键所在。而在《长空之王》中,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歼击机“三剑客”首次全体亮相,着实让观众大饱眼福,直呼过瘾。这其中包括,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四代改进型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猛龙”歼-10C、第四代半双座双发多用途战斗机“潜龙”歼-16,以及对于我国航空工业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隐形第五代制空战斗机“威龙”歼-20。导演曾感叹:“飞机是有生命的,有时候它像一个安静的武士,有时候又像一个暴躁的猛兽,但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讲,他们都是极具魅力的。”所以,主创团队反复探索拍摄技术,最终不仅逼真还原了战机“三剑客”的“动静之态”,也将其独有的“工艺之美”,流畅的机械线条与华丽的金属光泽展露无疑,给予观众最为直观的视觉冲击与画质享受。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好船配好帆。”尖端的国之重器必须配置高端的科技人才,作为国内第一部以试飞员为视角的“职业影片”,该片以三代空军试飞员“壮志凌云”的故事,勾勒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世纪,面对外国专家撤走、“生产线上的飞机都变成了废铁”的窘迫境地,第一代试飞员靠着不服输的“勇气”,用血肉之躯奠定了中国自主研发战斗机的坚实基础;接着以本片中“张挺”为代表的第二代试飞员,在专研摸索中艰难前进,用过硬的“技术”撑起新型战斗机高速发展的辉煌时代;如今新一代“试飞员”雷宇等人更是凭借与时俱进的“头脑”,直面各种挑战,逐步成长为兼具娴熟操作技术,扎实理论基础及无畏献身精神的“飞机工程设计师”。
全片既有群像化的叙述,也有典型人物的角色弧光,其中,以大队长张挺与新队员雷宇这对“师徒”尤为突出,他俩亦师亦友,惺惺相惜。最初,张挺以一名资深试飞员的独到眼光,看到了雷宇身上的潜质,于是通过一次次严格的试飞任务,不断锻炼与磨砺他,虽然他也有过气馁,逃避,退缩,但周遭前辈们的身体力行,以及内心的热血初衷,最终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虽说严苛艰苦的军队训练一成不变,铁血硬汉的军人形象刻板固化,但穿插在飞行之外灵动的生活点滴,瞬间让片中的人物保有了真实可信的温度。队长怀揣的“秒表”,魏工束起的小辫儿,雷宇手戴的红绳,邓放紧握的徽章,都无一不描摹出一支有胆有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可敬可爱的中国空军队伍。在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张挺用生命诠释了军人顽强的意志与至高的职责,也用生命完成了空军试飞代际的传承和更迭。至此雷宇等新一代试飞员蜕变成长,毅然担负起军人的责任与国家的使命,真正成为了一群新时代里优秀的航空骨干。
从技术封锁的年代一路奋力追赶,不得不感叹,如今中国制造的战斗机已成为大国强军的重要名片。中国空中军事力量不断强大的背后,不仅有无数科研人员的努力,也有着一代代试飞员们用生命交换而来的安全边界与极限数据。事实上,在中国空军成立的70多年里,180余型,22000余架国产飞机背后,有500多次重大的险情以及32名试飞员宝贵的生命。所以,本片片名中的“王”内涵深远,其一是指我们自己研发的歼-20。因为歼-20是全世界为数不多,至今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才能开发的最新一代隐身战斗机,在制空能力方面可称之为“长空之王”;其二,就是歼-20背后的航空人。片尾试飞员牺牲前最后那段催人泪下的录音,不仅真实还原了这群空中王者的平凡与无畏,更让我们了解中国空军的腾飞之路,从来就是一条披荆斩棘的“血路”。
一代代航空人前赴后继,无怨无悔;一架架战机展翅翱翔,直冲云霄,这背后都将永远镌刻他们“长空之王”的名字。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故事,不仅讲述了一段个人的成长,更是讲述了一段中国航空事业的成长。个人的故事被容纳到广阔宏大的叙事之中,相互依存,让人荡气回肠。当“人机合一”的中国空军划过湛蓝无垠的长空之际,这是青春的洋溢,激情的燃烧,生命的绽放;更是军人的志气,民族的崛起,国家的复兴。
致敬!长空的雄鹰,人民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