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读者

版面概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夜空中最亮的星

笔者近照

电影作为现代八大艺术中最年轻的成员,从1895年诞生至今已有129年的历史。回顾整个电影发展史,一代代电影人为了心中的梦想,拍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无论是最新热映的影片,还是百年前的老片,尽管影片拍摄的年代相去久远,但通过电影反映的人类普遍情感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关于爱、平等、包容和富有同情心的普世价值观。

家住曹家渡的刘小姐(笔名:小火星),十多年前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学成归来,目前在外企从事品牌营销及市场传播管理工作。

平时,她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影,除观摩院线上映的影片和历年的优秀作品外,还极其关注国内外电影节的各项相关活动和赛事,现为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心理咨询师执业联盟成员。她希望电影专栏可以给读者带来一份欢愉,一份感悟。

文 小火星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中国著名导演谢晋的百年华诞。在新中国电影史中,谢晋无疑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影六十余年,他用三十六部电影,在几代中国人的心中树起了一座座伟岸的丰碑。从《舞台姐妹》到《女篮五号》,从《芙蓉镇》到《最后的贵族》……这些充满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精神的电影,得到了国内外数亿观众的认可与喜爱。但在谢晋导演众多的电影作品中,有一部不常被提及,但却有着深刻社会现实意义以及特殊个人情感的电影《启明星》。

《启明星》拍摄于1991年,由刘子枫领衔主演。该片讲述了政府工作人员帮助身患绝症的儿童家长谢长庚解决实际困难,关爱其智障儿子晨晨成长的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鳏夫谢长庚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十分担心有智力障碍的儿子晨晨今后的命运。绝望中,他欲同儿子一起结束生命。关键时刻,街道办事处的干事石铁解救了父子俩的生命。在石铁的说服下,谢长庚住进医院做手术,晨晨也被送进了启明星学校。晨晨在学校里,智力得到了提高,长庚的住房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唤起了长庚对新生活的向往。不久,长庚因为病情恶化住进了医院,晨晨把在学校得到的奖励“启明星”送给爸爸,长庚握着“启明星”平静地闭上了眼睛。

在谢晋的导演历程中,理性的时代认知、强烈的人性主题,以及叙事风格的处理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创作表征。在谢导电影艺术生涯的前半段,他较为聚焦时代场域下政治体制的改革与转型,后期却让位于更具普世性和永久性的人类母题,而将其一贯关注的政治元素隐入朦胧的后景之中。此时的谢导更倾向于将个人遭遇容纳在社会现实里,也试图将中国题材扩大至世界题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社会使命感上升到人类使命感。”而《启明星》就是其后期作品里展现中国文化与家庭变迁的影片,谢导在其中直面社会问题,关照小众人群的冷暖,表达了自己对于“家”的思考和探索。

“启明星”的原意是整个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最亮的自然天体,可谓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所以往往被赋予丰富的想象与吉祥的寓意。但这部影片并没带有与生俱来的光环,在创作过程中反而是面临了种种困难和阻力。大家都知道,儿童片创作难度本来就是极大的,何况该片中还有五个智力残疾的小朋友,真可谓是“难上加难”。在开拍前,有人主张启用正常儿童扮演,谢晋则反对,他认为智力正常的儿童演员扮演智力障碍儿童较难把握其中的分寸。所以他亲自去当地的启智学校挑选合适的“儿童演员”。但在拍摄中,如何调动这些智力异于常人的小朋友入戏,又成为了剧组需要克服的另一个关键问题。为此,谢晋特意从学校请来这些小朋友的老师在现场帮忙协调。小朋友理解能力差,拍不出设定的效果,谢导就耐心地一遍又一遍给他们作示范。可能是源于自己相似的家庭状况,谢导有着太多的感同身受,所以在拍摄过程中,对于智力障碍孩童也是万般呵护与关爱,孩子们也特别喜欢这位可敬可爱的导演爷爷。

片中有一场戏是描写爸爸谢长庚下班回到家,突然发现儿子晨晨不见了,他四处寻找,最后在一个垃圾箱里看到了自己的儿子,旁边还围着一群调皮的小孩儿,正在欺负晨晨,冲着他扔垃圾,谢长庚气愤不已,但随即又黯然神伤。事实上,这幕场景并不是凭空编写出来的桥段,而是谢导与自己智障儿子阿三阿四之间的一段真实往事,这里饱含着谢晋内心深沉的父爱以及长久的愧疚。虽说谢导坦言,自己一直不太愿意强调家庭的悲剧,但他的经历还是必然在他的电影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谢晋的电影风格和特点是以感情诚挚、批判尖锐和视觉诗意为主,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人性的矛盾与光辉,也让观众看到了社会的复杂与希望,而与此同时,还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但事实上,本片并没有谢晋影片一贯的精美画面,在毫无痕迹的转场之间,故事在不经意间地进行着,并得以自然顺畅地起承转合。在美工和布景方面,谢导基本摒弃了所谓的“细节讲究”,却以一种按照生活本来面目的纪实方式来进行拍摄,通过极为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细腻感人的情节去歌颂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在适当的时机赋予小人物际遇,并以宏大社会价值来彰显。此片中他似乎刻意遵循粗砺的画风,对弱智孩子的生活作了一次全面的生活还原,也对这些质朴的日常素材作出了艺术的升华。或许本片不能体现谢导的艺术风格,但着实表达了谢晋的人生态度。

在当时,本片所体现出的那种人与人之间高尚的情感,引起了全社会的深切关注与共鸣,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取得了成功。这部影片不仅引发了观众对于家庭、亲情的深入思考,也探讨了社会关爱、医疗保障等现实议题,引发了社会广泛的热议与追踪。事实上,随后在国内外大屏幕上也不断涌现出相似题材的电影,比如:《阿甘正传》《马拉松》《海洋天堂》《标准之外》等。近些年,我国也致力于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特殊儿童接受适当教育的权利,完善特殊教育政策体系,积极推动特殊儿童早期疗育,丰富特殊教育的类型,扩大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范围,通过多途径筹集特殊教育经费等。至今,我国已有两千多家特殊教育学校,旨在通过适当的治疗教育,尽可能恢复特殊孩童残余能力和潜能,为其日后生活自理和融入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代有谢晋,谢晋无时代”,谢晋导演的作品讲人间事、写家国史、叙华夏情,关注大时代中的普通人,善于挖掘深刻的思想内涵,以人物命运的变迁意蕴宏阔的历史主题,富有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谢导自己在《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一书中提到:“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是希望能够使观众在看到电影时,对故事的情感、对人物的行为、对剧情的发展都能融入心。影片只有能够让观众真实地感受,与之内心激起的话语一起播放,才能真正地触及观众的心。”从这个角度而言,谢晋从未过时。他的电影作品和创作精神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电影和观众,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去年11月22日举办的谢晋诞辰100周年纪念暨“与时代同行”电影发展主题研讨会上,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先生感慨地说:“爱观众被观众记住,爱家乡被家乡记住,爱电影被电影记住,爱人民被人民记住,爱祖国被祖国记住——这就是谢晋。”在中国电影的艺术长河中,谢晋导演像一道永不落幕的彩虹,更像是那颗夜空中最亮的星。

大师从未谢幕,永远致敬谢晋导演!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