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玲 整理报道
2021年,曹杨新村街道进一步深化以“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为主题的居民区“四百”走访工作。一年来,居民区社工全员参与、脚踏实地,力求精准把握社区问题和民生诉求,耕好“责任田”,争做靠谱“全岗通”,形成良好的“四百”走访竞赛氛围,现推出“靠谱曹杨人·四百争先锋”系列报道,宣传曹杨新村街道20个居民区基层社工“走四百”的点滴故事,展现社工群像风采。
“走”出实效
“访”出真情
为更好地访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源园居委会持续推进“走四百”常态化,其中,年轻社工倪玲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办事理念,切实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帮助居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用贴心的服务、暖心的态度,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他们身边。
为发动社区居民接种新冠疫苗,倪玲通过上门走访、电话沟通外搬居民,为有顾虑的居民耐心解说疫苗相关信息,并安排社区医生开设新冠疫苗讲座,为居民们详细解答相关问题,全力构建社区防护屏障。
“烟花”台风来袭前夕,她带上小喇叭在社区内巡逻提醒居民注意安全,并入户帮助社区内的独居老人收好室外放置的花盆等易掉落的物品,保障居民群众安全。
旧住房成套改造期间,源园居民区内的曹杨一村二工区居民全部外搬过渡,但倪玲依然通过各种方式与居民保持联系,并通过邀请外搬居民回村参加“花甲天使庆元宵,旧房改造焕新颜”“此间春色亮满园 古韵汉风踏春行”“学习党史回顾百年”“踏寻红色足迹 智享低碳生活”等主题活动,让居民依旧能感受到社区的关心和关怀。
二工区170号甲是产权房不涉及旧改,但住户为配合改造也一并外搬居住。为了保护历史风貌建筑的统一性,该楼组的外立面需要进行统一修缮,如更换窗户、晾衣架、雨棚等。
倪玲便与这栋楼的6户居民进行多次电话沟通、现场面谈,最终取得了居民们的理解,推动修缮工作顺利完成。
在工作中,倪玲对居民们的急难愁盼进行分类,逐项逐条制定解决方案,符合政策的尽快解决、需要资源的抓紧协调,把居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管起来、尽力办、解决掉、反馈好”,最大限度地为居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课题。
源园居委会通过党建联建,整合周边社会资源,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了更全面的服务。
社区内的夏老先生是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妻子都是九十多岁的老党员,子女在国外无法近身照料。
源园居委会通过与联通公司进行共建,为老夫妇家中的门口和卧室安装家用摄像头。
老夫妇的子女非常感谢社区,能让远在国外的他们通过摄像头关注老人在家的情况。
“梯”升幸福感
上下不再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群众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曹杨社区内的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凸显,既有住宅小区增设电梯的必要性、迫切性日益突出。“一键回家”成为老年人最期待、最关注的民生工程之一。
北梅园居民区有较多的楼梯老旧房,居住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腿脚不灵活,上下楼十分不便。
因此,在“走四百”工作中,加装电梯也是居民反映最多、咨询最多的问题之一。
居委干部到梅岭苑400弄16号楼居民刘阿姨家“走四百”时,注意到她的加梯意愿特别强烈。“我们隔壁小区已经有了电梯,上下楼太方便了,我们都羡慕得很,我们这幢楼已经有很多居民想要加装。”
在居民区党总支的引领下,16号楼开始着手加梯工程,但几乎每个环节都是“硬骨头”。
意见征询摇摆不定、资金分摊各执一词、行政审批错综复杂、运维保养无从下手……其中牵扯的利益主体意见分歧较大,解决起来极为棘手,“走四百”就成了“牵线搭桥”调和矛盾的重要窗口。
北梅园居民区党总支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行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党建引领、民主协商、因地制宜、一梯一策”的原则,因时因地召开“红色议事厅”会议,结合“走四百”工作,协调矛盾,攻克难关。
最后,每个矛盾点逐一攻破,成就了老房加梯的成功实践。
就在16号楼加装电梯竣工之际,业主们制定了电梯使用公约,一家家上门宣传,发放电梯钥匙并签字承诺,遵守电梯使用公约,一起爱护电梯,延长电梯使用寿命。
电梯投入使用几天后,社工在“走四百”工作中了解到,3楼有一住户,当初未出钱加装电梯,且承诺不使用电梯。如今,他想要出些钱,以获得电梯的使用权。
可是,曾经在加装电梯时,他的那部分费用是由其他几家业主平摊的,现在想要补钱使用,这些业主们并不同意,要求其拿出赔偿。
考虑到大家的邻里关系,社区在“走四百”时与不同意的业主积极沟通、反复沟通,最终同意该住户的“补救”方案,该住户也如愿拿到电梯的钥匙以及使用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北梅园居民区7台加梯工程已开工。这里是曹杨辖区第一台电梯的诞生地,还造就了“全市最快加梯速度”的加梯“神话”。
老旧小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政策的出台,实实在在地让老百姓感受到了政府对他们的关心,这是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迫切需要,也是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
动上门暖人心
为老服务有“温度”
家住曹杨二村北岭园的马阿婆是一位高龄老人,今年80岁了,老伴已过世。她是楼组长,也是一位热心肠的老人,平时对楼里各项事情都很关心,现在和儿子、儿媳妇住在一起。儿子身患残疾,行动不便,也需要人照顾,儿媳妇是一位长护险照护人员,平时工作劳累,经常早出晚归。
以往马阿婆老人身体硬朗,照顾自己不成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及身体机能的下降,去年更是做了两次大手术——腰部骨折以及半侧乳腺切除手术,生活自理越来越力不从心。
居委干部朱春燕在“走四百”的过程中得知,马阿婆又于今年6月份,在第十人民医院做了膝盖“半月板”换置手术。
朱春燕第一时间通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在咨询了相关政策后为其在残联申请了肢体残疾证,并为马阿婆申请办理了红十字“千万人帮万家”项目。
由于马阿婆的儿子也身患残疾,朱春燕心里一直惦记着马阿婆,不定时去看望老人。
近期,趁着周末值班,她来到马阿婆家里走访,看到马阿婆恢复得不错才安心。她还耐心地和马阿婆聊起家常,询问饮食起居情况,并仔细检查了家中电线、天然气,提醒她注意用电用气安全,临走时特意嘱咐马阿婆,有不舒服第一时间联系居委。
马阿婆非常激动,拉着小朱的手连声表示感谢,感谢居委平时里时常关心帮助,比亲人还要亲。
特殊高龄老人最需要的,是陪伴和倾听。“走四百”活动的开展,能够切实摸清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了解群众想法,听取群众建议,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贴心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