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迎来第二个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科学防治血吸虫病,掌握预防知识,从规范个人防护做起,积极参与群防群治,共同阻断血吸虫病传播链,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一 水边的“隐形杀手”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人体引发的重大传染病,俗称“大肚子病”,属乙类传染病。其通过接触含尾蚴的疫水传播,可导致肝脾肿大、肝硬化、腹水,严重者可引发肝昏迷、消化道大出血,甚至死亡。血吸虫病危害“五生”:威胁生命、影响生育、阻碍生长、降低生产力、扰乱生活。
二 感染途径与高危场景
血吸虫病通过中间宿主钉螺传播。虫卵随人或动物粪便进入水体,孵化后侵入钉螺,释放尾蚴形成疫水。以下场景易导致感染:
生产活动:捕鱼、防汛等接触疫水;
日常生活:洗衣、洗菜等;
娱乐活动:游泳、戏水等。
尾蚴可在10秒内钻入皮肤,5-10月为高发季,春游踏青、水边活动需格外警惕。
三 感染主要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
皮肤症状:接触疫水后1小时至2天,接触部位出现刺痛、丘疹和瘙痒,反复感染者瘙痒剧烈,可伴风疹块,症状持续1-5天后消退。
早期症状:感染1-5天后出现咳嗽(易误为感冒),反复感染者肺部症状较重。
急性期:感染1个月后(最早2周)出现发热、肝区压痛、肝脾肿大、腹痛、腹泻等。
慢性血吸虫病
表现为肝脾肿大、慢性腹泻等。妇女感染可导致不孕,孕妇可能流产。
晚期血吸虫病
出现肝脾肿大、腹水、呼吸困难、上消化道出血、下肢水肿、腹痛、腹泻或便秘等,重流行区可见血吸虫病侏儒症。
四 防治关键:切断传播
避免接触疫水:不涉足陌生水域,必要时穿戴胶鞋、手套等防护装备。
消灭钉螺:配合政府开展药物灭螺和环境治理,减少钉螺滋生。
管理水源与粪便:避免污染水源,加强卫生设施建设。
及时筛查治疗:接触疫水后如出现发热、腹泻、肝脾肿大等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旅居史。
五 市民防护指南
春游防护:野外活动避免接触不明水体,选择安全水域游玩。
高危职业:渔民、农民等需做好个人防护,定期接受免费血清学筛查。
早期发现:有疫水接触史的居民可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和检测。
2025年是《加快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方案》攻坚年。血吸虫病可防可控,消除危害需全民参与!让我们科学防护、支持灭螺行动,携手迈向“零感染”未来,共同守护绿水青山与健康家园!
(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周泽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