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凝聚力工程”的发源地,华阳路街道围绕“一江一河”战略,持续拓展“苏河华政湾”滨河效应向街区、社区延展,以中山公园围墙打开为契机,配合对华政校园及中山公园相邻界面的整合梳理,充分结合精品小区建设、万航渡路沿线精细化治理等重点民生项目,积极打造“吾百家园”(吾代表了我、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社会肌体细胞都是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参与者、见证者)。
伴随着“苏河华政湾”运行开放、中山公园全面打开,最好的资源和最美的风光展现在居民的家门口。华阳路街道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加强党建引领,凝聚社区居民、单位、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以打造“吾百家园”建设为契机,深化拓展新时代“凝聚力工程”建设,形成人民城市建设的“华阳样本”,让开放的华阳更凝聚。
以党建联建为发力点
强化区域统筹
合力推进建设项目。中山公园围墙打开、苏河步道华政段的建设和运行,涉及区有关部门、驻区单位、街道、居民区等多方主体,大家依托党组织这一共同的红色基因,凝心聚力,确保建设项目圆满完成。万凯小区因紧邻中山公园,此次改造需要将小区的围墙退让近2米,一开始居民有顾虑。街道了解到这一情况,牵头居民区、建设方多次沟通,在公园改造的同时,对小区的门头、门卫室、垃圾房和周边环境同步进行了优化提升,最终得到了居民的支持,实现了公园与居民小区的融合。
建立街区治理委员会。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构建街道、绿化市容局、华东政法大学、凝聚力工程博物馆、20路车队等在内的周边区域单位、居民区等参与的滨河街区治理共同体,通过召开会议、定期走访沟通、统筹资源需求、密切合作交流、形成合作项目等方式,构建多方协同、资源共享、服务联动的工作格局,推进党建引领街区治理实效化、常态化,发挥基层治理的“护航”作用,切实为群众办好实事。
以群众需求为着力点
增强各方参与
充分吸纳来自居民和社会各方的意见。从中山公园开放并融入苏河沿岸景观,到周边小区的同步改造提升,都充分吸纳了来自各方的意见,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把民心凝聚得更加紧密。其实,20路公交车站最初有过拆迁的想法,但经与周边居民、华政师生沟通,建设方克服多重困难,将车站保留了下来;东段公园2号门打开后,打造了一个新的广场,关于广场的命名,在线上开展了征名投票活动,大家觉得广场临近华阳路,又在华阳辖区范围内,有着深厚的区域印迹,而且中山公园也是几代华阳人的回忆,最终这里被命名为“华阳广场”。
积极开展“吾百行动”街区营造计划。吸引更多社会群体参与街区营造,挖掘社区自治共治潜能,共同缔造街区、社区、单位联动体系,打造有温度、有趣味的城市空间。比如,开展实地调研走访收集周边居民群众不同供需,整合社会外部资源及该片区资源;开展网上征集活动,寻访苏河华政湾的见证人、建言者和实践家,挖掘社区能人,征集好故事、好照片,挖掘打造街区内涵;开展华院小区外墙美化,在内容、设计、照片、故事等方面广泛征求、吸纳居民意见。
以共建共治共享为落脚点
提升治理效能
各方参与共育街区治理公约。中山公园围墙打开后融入苏河华政湾街区,街道牵头,召开街区治理委员会会议,召集有关单位、周边居民区、居民代表等召开座谈会,邀请政协委员参与协商,一起商量制定“吾百家园”街区治理公约,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示范街区。
党群服务阵地有机嵌入。街道紧扣苏河华政湾街区治理要求和人群需求,街道牵头,在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政协办、区地区办的指导下,在华东政法大学、市政协委员的支持下,建设“馆下会客厅”党群服务站,着眼于体现其独特的四大功能,即:基层民主协商功能;法律人才的服务功能;百年校园、百年公园、百年别墅、苏河人文历史的文化传承功能;体现市民享受公共空间、美好生活的载体功能,以党群阵地的服务力度提升人民水岸的城市温度。
不断注入文化软实力。街道聚焦街区内涵,立足展示“吾百家园”精神风貌,凝聚多元主体、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到“吾百家园”的建设中来。组建“吾百家园”故事队,推出党课线路,形成“吾百家园”情景党课,打造新时代党性教育品牌;成立“吾百家园”摄影队、华阳“小水滴”青年志愿者、民间林长等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护河护绿行动、“爱在苏河”微公益行动,激发街区活力、助推文明实践,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