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香樟树下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冬天最温馨是“孵太阳”(老记忆之十九)

文 阿Q

万物生长靠太阳。对太阳的青睐,人类是与生俱来、心心念念。在我们那个年代,尤其是冬天,家里狭小逼仄,太阳被严严实实挡在了门外,只能去室外感受阳光,抵御寒冷刺骨的冬天。日照好的天气,去“孵太阳”不用招呼,左邻右舍会搬个椅子或提个凳子,坐在温暖如春的阳光下,享受天赐的日光浴。我嗜好沏一壶茶,坐在包浆发光的老藤椅上,背对着灿烂的太阳,手捧着一本小说认真阅读。看到氤氲的茶香在金色的阳光下萦绕,折射出缤纷的光泽,既赏心悦目,又沁人心脾,可谓是养身修心兼而有之,相得益彰。

晒太阳,寓意在阳光下取暖,上海人则叫“孵太阳”。就是这个”孵”字,读出了上海人对太阳是多么的眷恋、钟情和依赖。那时,大多数普通人家居住的不是弄堂房,就是简屋陋室,甚至还有搭建的棚户,屋里比较阴暗潮湿,热天热得像个蒸笼,冬天冷得犹如冰窟。为了达到降温和御寒的效果,于是热天夜晚乘风凉,冬天日里孵太阳,成了老少皆宜的避暑御寒的良方,是上海一道独有的风景。

上海人的精明和聪慧,往往表现在善于化腐朽为神奇。每年冬天降临,朔风刺骨,屋内窗玻璃凝结着一层冰花,哈口气能在玻璃上绘画作诗;屋外房檐上挂着长短不一、晶莹剔透的冰凌,让人不寒而栗。从而各式各样抵御寒冬的杀手锏纷纷呼之欲出:上身穿新棉衣,下身着厚球裤,脚套蚌壳棉鞋,头戴雷锋帽,手上除了有带绳子的棉手套,还握着一个冲满滚烫开水的盐水瓶(输液的瓶子)暖手心。相对经济富裕些的家庭,冬天御寒的装备就比较充足,而经济拮据的家庭,御寒过冬的装备就显得有点捉襟见肘,因而晒太阳是老少妇孺的首选。阳光对每个人都毫不吝啬,公允地洒下和煦如春的温暖,人们沐浴在阳光下,就会忘却寒冷。

每逢天晴日朗,一轮红日悬在天穹,折射出金色的光芒,晒太阳就是一道风景:年轻人在太阳下打牌,中年人则心无旁骛地下棋,老年人聚在一起聊天;孩子在阳光下玩游戏,阿姨在太阳下结绒线,老人则抱着小辈玩乐;勤劳的主妇晒被褥、洗床单,孩子在被褥衣服中穿梭,玩老鹰抓小鸡游戏,愣头愣脑地撞翻3根毛竹搭建的晾衣架,床单被掀落在地上……我喜好选择清净的一隅,坐在椅子上阅读书籍,无意中看到一个大爷撩起绒线衫和内衣,裸背对着直射的太阳,沐浴着阳光。我好奇地问道:“大爷,你为何要背晒太阳?”大爷笑呵呵地说:“你是读书人,知道‘负日之暄,人莫之者’的故事吗?”我当时一愣,忽而记起曾经读过《列子·杨朱》的故事,恍然大悟。事后我才知道原来大爷是个中医医生,博学多才。后来,大爷常常借书给我,并给予赐教。因书结缘,我与他成了亦师亦友的忘年交。

也许是阅读了一些书,我似乎明白”孵”字还有慵懒的贬义,这就让我不太认可。其实上海人是十分勤劳的,尤其是上海男人,更是顾家爱妻的典范,而女人则都是勤俭持家的行家里手。男人让孩子和妻子去晒太阳,自己则留在家里买汰烧,干好家务,烧好饭菜,而晒太阳的女人在勤勉地织毛衣、纳鞋底,手上不会空闲。男人烧好一桌饭菜,会走到弄堂口招呼妻儿回家吃饭。

实话实说,我痴迷晒太阳,更痴迷在太阳下劳动。记得上高中时,我不仅喜好在太阳底下阅读书籍,也喜好选择在光芒四射的太阳底下洗澡、敲煤饼、洗衣服等,让我在劳动中尽情享受晒太阳的快乐。

长长的冬季,人们离不开给予我们温暖和勇气的太阳,同时我们也在与太阳的相处中,成了依赖的亲密朋友,若是二三日不见太阳的露面,不免会心神不宁,翘首期盼能与太阳早日约会,让太阳帮助我完成劳动。太阳,是三九严寒里的一把火,天天能晒个太阳,离春天就不远了,有太阳的日子,就像是吃了一块红烧肉般的舒心,感谢晒太阳的日子,让我们在最寒冷的日子里不再寒冷!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