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崔烨
近日,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的学术指导下,中信银行联合华夏基金重磅发布《中国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报告(2022)》,紧扣养老财富管理市场发展脉搏,从客观角度调研分析居民养老财富管理的现状和痛点,并对金融行业支持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做出了客观评价。
年轻人养老财富规划意识较弱
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平均预期寿命增长、老年人口抚养压力加大以及“未富先老”特点突出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居民做好养老财富管理、夯实居民养老财富储备显得尤其重要。
为进一步洞察居民养老财富管理特征,梳理当前居民养老财富管理的痛点,中信银行财富管理团队与行内外资深专家学者交流,并面向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等城镇和农村人口,综合考虑居民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学历分布、地区分布及调研成本等因素,主要针对20岁及以上的人群定向投放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973份,为深入了解居民养老财富管理需求、分析金融机构如何解决居民养老财富管理的痛点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撑。
《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养老财富规划意识整体偏弱,年轻人尤甚;居民养老财富储备规模预期整体较高,中青年人储备预期最高,并随年龄增长逐步下降;居民养老投资期限整体较短,中高收入人群倾向拉长投资期限;从居民养老投资方式来看,多数调查对象通过多元化的养老投资方式进行养老财富储备,整体投资风险偏好倾向保守。
《报告》强调,目前我国居民仍存在养老财富规划意识薄弱与全生命周期养老财务规划理念不匹配、养老财富规划需求与专业养老财富规划顾问缺位的不匹配、养老投资短期化与养老投资长期目标不匹配、养老投资收益预期与实际收益不匹配等诸多痛点。
记者注意到,另一份针对不同市场高净值的人群调研报告显示,富裕人群对家庭财富管理显得更为积极。渣打集团于2022年12月28日发布的《2022全球财富预估值》对来自亚洲、非洲、中东地区的14个市场的逾15000名富裕人士进行了调研,以了解其投资决策及主要资产类别的调整情况。报告显示,通胀上升(34%)、经济衰退(27%)、全球经济不确定性(22%)是上述14个市场的投资者普遍反映的三大主要担忧。
64%的中国内地投资者称其更为积极地管理财富并改变投资策略,并有87%的中国内地受访者表示已重新设定目标。当被问及目前储蓄或投资的首要目的时,内地受访者的前三大选择分别为:子女教育(50%)、假期及旅行开支或其他生活所需(47%)、改变生活方式(45%)。
政策红利释放养老投资迎机遇
《报告》指出,长寿时代的到来与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这需要每一个人提前做好全生命周期养老财务规划和养老财富管理。
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该《报告》深入洞察居民养老财富管理的痛点,一方面详细阐释了居民养老财富管理现状、投资偏好特点及其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报告》兼顾金融市场养老财富供给,既介绍了当前养老财富管理的行业政策,也从银行、基金、保险等不同行业角度分析了各行业为满足居民全生命周期养老财务规划需求而开发的不同产品及其特征。
2022年以来,支持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体现了国家对养老第三支柱政策支持的决心,个人养老金发展已踏上“快车道”,居民养老财富管理也迎来历史机遇期。与此同时,养老金融产品货架不断完善,包括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等,可以逐步满足居民全生命周期养老财务规划需求。
《报告》进一步指出,储蓄存款和起步早的商业养老保险,可以满足居民养老“用来保证的钱”规划需求;银行理财发展较快,参与意愿较强,可以满足居民养老“用来保值的钱”规划需求;养老基金发展加快,可以满足居民养老“用来增值的钱”规划需求。
而就在2022年12月27日,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和同方全球人寿共同主办的2022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线上发布会上,揭晓了今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5.7,该指数更能反映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情况的平均水平。
发布会上,在谈及退休准备指数较高人群的画像时,清华经管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教授表示,该类人群具有较为年长、已婚、有子女、身心健康、受过高等教育、在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高个人收入与家庭收入等特征。
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居民的退休生活愿景较为保守,平均预期退休年龄为58.6岁,青年群体表现出希望提早退休的倾向,而高学历人士普遍期待更晚退休。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方式最受欢迎,年轻受访者对社会机构养老、商业机构养老等新兴养老方式接受度有所提升。此外,退休信心方面,多数居民在疫情过后有所降低,年轻人、中年人对比老年人下降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