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94年4月17日,解放日报头版发表了长篇通讯《春风丽日暖华阳》和评论员文章《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2023年4月17日,解放日报再次以专版,报道《华阳路街道谱写新时代“凝聚力工程”新篇章》。
近年来,作为“凝聚力工程”发源地,华阳路街道进一步深化拓展新时代“凝聚力工程”,依托市区重大工程,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辖区面貌焕然一新,形成“苏河华政湾、活力中山、智慧定西、静雅武夷、文艺海粟”等五大主题街区,不断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绘就“春满华阳、多元魅力”的美好实景。
1995年,随着“凝聚力工程”的深入开展,东华大学第一批藏族班学生到华阳路街道开展社会实践。从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外来嫂”、回沪知青、下岗工人,再到自强少年,紧密关注人群结构变化、紧紧呼应多元群体需求,成为华阳路街道始终践行的工作法宝。
“家”在华阳:努力打造“四大行动”
28年,几经风雨,几经成长,最初播种下的一颗种子,结出了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家在华阳”工作品牌也在进一步持续深化中,并努力打造“四大行动”。
思想铸魂行动:携手东华大学、街道少数民族联策划开展线上学习交流活动。依托社区党校,充实利用红色经典课堂、“凝聚力工程”系列巡讲等课程,将民族团结教育等深入到群众之中。
助力成长行动:围绕关心关爱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以及促进就业,“家在华阳”项目除了常态化开展共建活动,还帮助同学们快速适应本地生活、顺利完成从大学生到从业者的社会角色转换等。
文化交融行动:发挥“民族议事厅”的独特作用,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为周边精品小区建设、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城市微更新等重点项目提出有价值、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志愿服务行动:对辖区内少数民族人员底册进行再梳理、再比对,反复排模,针对性地给予关爱、关心、关怀。
暖“新”行动:为新就业群体党建注入“新”活力
华阳路街道内聚集着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美团等13个站点,有外卖骑手、快递小哥400余名。华阳路街道打造“暖新巢”,让骑手小哥“党员有示范、成长有指导、困难有人帮、累了能歇脚、休息有书读、饿了能就餐”,服务、凝聚好辖区内新就业群体。
四步发力,建立暖“新”组织
一是“云”报到,通过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实现流动党员扫码“归队”。
二是建组织,街道针对新就业群体党员普遍年轻化、流动性大等现象,成立“华阳路街道新就业群体党的活动小组”。
三是亮身份,探索开展“四亮”行动,组织亮旗帜、党员亮身份、服务亮承诺、车辆亮标识,引导党员当表率,发挥岗位建功的引领作用。
四是树典型,引导他们爱岗敬业,助力城市发展,挖掘、培育典型,不断增强新就业群体的融入感、归属感、获得感。
双管齐下,培育暖“新”骨干
把党员培养成骨干。针对新就业群体的职业特性,街道创新党课形式,将学习教育与小哥早会相结合,探索开展“班前15分钟”微党课;整合辖区资源,围绕新就业群体个人成长、发展,拟开展技能培训、职业规划分享,将小哥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
把骨干培养成党员。街道积极搭建公益平台,在新就业群体中挖掘热心公益的优秀骨干,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为新就业群体党员队伍培育后备力量。
连点成面,织密暖“新”地图
街道依托辖区党群服务阵地,织密四级“暖新巢”服务站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有“中心站”、中山公园商圈有“枢纽站”、社区网格有4个“网格站”、街区有“微驿站”,打造15分钟服务圈;并在有条件的阵地配备饮水机、空调、微波炉、电冰箱、充电插牌等硬件设备和常用医药用品、防疫物资,为骑手营造一个可以喝水歇脚、遮风挡雨、热饭热菜的休憩地。
需求导向,提供暖“新”服务
为把新就业群体“想要的”变成我们“能给的”,街道通过走访排摸、问卷调研等形式,广泛了解他们实际需求;探索每月设立暖“新”服务日,整合区域化党建平台资源,为新就业群体开展政策指导、法律援助、心理疏导、权益维护等多元服务项目,让马不停蹄奔波在路上的新就业群体感受到“家”的温馨。
搭建平台,培育暖“新”力量
街道发挥新就业群体在文明创建、疫情防控、公益服务、基层治理、应急处置等方面发挥特殊作用,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
一是当好志愿服务公益之星。鼓励骑手融入社区、服务社区,力所能及地参与公益活动。
二是当好文明行为宣传之星。结合骑手行业特点,邀请骑手参与“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文明交通”宣传等活动。
三是当好社情民意传声之星。利用骑手穿街走巷熟悉小区的优势,帮助及时发现社区中的安全隐患和突发情况。
楼宇党建:下“活”治理一盘棋
华阳路街道充分发挥“党建+”的优势,在街道8幢重点楼宇中成立楼组党委、楼治委,拓展“凝·空间”党群服务站,通过“楼管家”服务凝聚企业和楼宇。并在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华阳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多媒体园区等设置“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延伸服务点”,打造楼门口的营商服务阵地。
对接需求,助推楼宇企业发展
组建楼宇物业同业会、女企业家沙龙、时尚创意产业沙龙等平台,建立系列服务品牌,擦亮服务名片,通过双月政策解读会,完善“楼管家”服务团队等,向企业推送政策讯息、举办政策发布活动,助推企业健康发展。
整合资源,加强楼宇服务效能
2022年,围绕重点楼宇园区,新打造和申报长宁区“楼门口”午餐就餐点3家,就餐示范点1家,为楼宇白领提供便捷利民的午餐场所。同时,聚焦多媒体广场、长宁八八中心、联通大厦等多个“楼门口”人流集聚区,形成“1520核酸服务圈”,发挥“楼门口”红色阵地在防疫中的功能用途。利用各方资源,开展“午间YI小时”品牌活动,提升“楼门口”服务能级,增添楼宇党建活力。
搭建平台,发挥楼宇公益力量
街道以楼宇党建为抓手,发挥楼宇党委资源丰富的优势,在中山公园商圈打造“暖新巢”新就业群体驿站。自“暖新巢”开放以来,辖区楼宇白领积极参与“新”群体·“星”力量·“心”行动——“暖新巢”之清凉一夏活动,响应街道发起的关心快递、外卖骑手的号召并做出承诺,努力做到“为安全不催单”营造文明宣传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