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阿Q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炙热酷夏,我喜欢去图书馆寻觅静谧、清凉,感受扑面而来的文化氛围。翻书获悉,世界第一辆城市无轨电车于1882年4月29日在德国柏林市的哈林泽上行驶。中国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自1914年11月15日,由14路从上海的郑家木桥(今延安东路福建中路)开往老闸桥,已驶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无轨电车不仅承载着城市的人文情怀,也记录着我们这代人走过的每个驿站。我们曾坐着无轨电车走亲戚、逛公园,坐着无轨电车去上学、去上班。我们中不乏有人是无轨电车的司机,驾驶无轨电车驶过春夏秋冬。历经风霜雨雪,它是城市的风景,更是时代的见证,经过栉风沐雨的锤炼,它似乎又枯木逢春,成为了时代更新的标记,又扮靓了魔都重燃魅力的风景。
周末,我乘上71路无轨电车参加同学聚会,觥筹交错,谈天说地,感叹岁月如梭。我们已是两鬓飞霜,不约而同地问起小时候的趣事:“儿时,做什么事情最快乐?”我不假思索地答道:“最开心事是跟着父母走亲戚,不仅能吃到鸡鸭鱼肉,还能坐在公交车上的‘香蕉’位子上,像乘坐着自动摇椅,让梦想随着颠簸晃动飞驰,充满着幻想、刺激和乐趣。”
儿时春节,父母都会带我们兄妹和亲戚(哥哥的过房爸,那时时兴找过房爸妈,寓意孩子能顺顺利利、平平安安长大),从昌化路的家走到西康路乘23路无轨电车。远远就能发现,23路无轨电车就像是个没出闺的姑娘,车的顶部有两根“大辫子”搭在马路上方的电线上,为电车提供动力。在两节车厢铰接盘位置有一处“香蕉座”,车行驶时,铰接盘会随着车体摆动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每到拐弯时,铰接盘会转来转去,我上车就争抢“香蕉位子”,喜欢摇摇晃晃的感觉。
无轨电车是按照固定线路行驶,行驶途中常常会出现辫子从电线上脱落的情况。于是,乘务员就会攀高爬低调节辫子,并用力猛拉绳子将辫子再挂回电线上。记得上中学时,我独自一人乘13路,车子开出没多久就突然出现了“翘辫子”的情况,车子在道路中央抛锚。年轻的女售票员匆忙下车拉“辫子”,也许是胳膊有恙,拉扯辫子时手不听使唤。两个中年男子迅速下车,帮助女售票员将辫子挂靠在电线上,车子才正常行驶。
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无轨电车是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当时上海人乘公交车,是“挤”公交车。一个“挤”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乘公交车的拥塞礮相:每当一辆公交车缓慢驶入站台,排队的人们便争先恐后从开启的前门、中门和后门蜂拥而入,由于拥堵,车门根本不能关闭,底下的人会一边叫喊,一边用力往里推堵门乘客的身体,直到车门艰难地关闭。底下推的人是满脸汗水,刚上车的人要拼命往里挤,要下车的人则憋着劲往外挤,上下车的人都挺艰难。然而,大家似乎都习惯了这种约定俗成的乘车规则,虽然拥塞,但互相还是比较谦让配合。
车厢犹如一个沙丁鱼的罐头,塞得满满的,逼仄闷热,售票员还要挤前挤后招呼买票。冬天还好,尤其到了夏天,挤车的汗水发酵迅速,酸楚刺鼻的气味弥漫萦绕车厢,简直有种让人窒息的感觉。好在当时售票员热情友善,就像春天里温馨的微风,为乘客报站名和指引路径、迷境,招呼为老幼病孕伤残让座,用热情周到的服务,慰藉、抚平乘客烦躁、焦灼的情绪,让大家感受到车厢是个遮风挡雨、指点迷津的港湾。
其实,晃动的小车厢,就像一个浓缩的社会,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逸闻琐事发生。记得有一次,我乘54路公交车上早班,途中有个孕妇忽然要生育,司机征求大家的意见,乘客一致表示,将车子直接开到妇科医院。虽然我上班迟到了,但经说明原因后,班组长非常理解,没算我迟到。我还目睹过在公交车上“三只手”扒窃的场景,售票员会大声喊叫责令窃贼将皮夹子扔在地上,否则就将车子直接开到公安派出所,让公安民警逐个甄别。
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无轨电车,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是城市日新月异的一道独特风景。保留无轨电车来扮靓城市的风貌,是现代化城市发展多元化的要求,能够让历史永远看得见、能阅读,进一步凸显城市的温馨、时尚和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