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可动双目摄像机、可持续创意展、量子咖啡……经过全新打造,位于定西路1300号社区学院的“硅巷NO.1”正式亮相。2022年,长宁区在这1.48平方公里的区域试点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目前已更新盘活10万平方米存量空间载体,集聚500多家科创类企业,其中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42家,发展成果日益显现。
前沿成果创新展示
助力科技产品孵化
走进“硅巷NO.1”,浓厚的科创气息扑面而来。微能数字人、超导单光子探测器、情感陪护类机器人……市民可以近距离看到许多前沿科技成果。
灵活的肩颈、锐利的目光,这个与众不同的机器人的上半身极为细致。这是由上海晰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仿生可动双目摄像机,两个镜头像人眼一样可以动态联动,并且拥有多项国际首创的功能。不同于普通的监控摄像头,仿生可动双目摄像机能够实现360°无死角的动态跟随,让监控目标更加明确、监控视野更加宽阔。
在众多科技展品之间,中科院硅酸盐所研发的小关节和牙种植体可能是体积最小的一件,但它的意义却是重大的。它是目前治疗牙列缺失的首选手段,但这种高性能医疗器械市场90%以上市场被国外品牌占据,是国家亟待突破和发展的领域。
“硅巷NO.1”不仅给予了科技成果展示的空间,还赋予了科技产品直接面向市场和用户的机会。
创意激发活力
科创文创融合呈现
“硅巷NO.1”的拐角处,有一块无法忽视的绿色空间。里面看似普通的碗盆和花瓶,乃至不起眼的吊灯和座椅,都是利用再生循环材料以AIGC技术和3D打印的方式制作而成。这个主题为“Green Up绿色为尚”的可持续创意展是街区首次引入的企业创意荷兰的展示内容,以“科技+文化、创意+创新”为主线,既体现了国际性的元素,又展示了“用科技讲述文化故事、用科创制造美好生活”的初衷。
在二楼露台,科技、创意和生活的碰撞同样在不断发生。摆放在两旁的温变光变纱,是由废弃的塑料制作的可循环再生的面料,可以随着手握的温度变化颜色,有的会根据紫外线强度呈现不同的变色效果,有的还有夜光特性。
3D打印的桌椅富有科创的设计意趣。长椅叫“弦椅”,用代表数码元件和电路板的有机造型作为侧面的结构线条和正面轮廓,为整个露台提供了舒适度和轻盈感;短椅叫“Hexa椅”,是一组由六边形衍生的3D打印椅子,这种设计具有完美的对称性和良好的结构稳定性,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将单椅翻转,创造出多重场景造型。
科技回归都市
街区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量子黑咖、超导奶咖、芯机咖啡……这家SIMICCOFFEE是新微科技集团的咖啡品牌,这些新奇的饮品名称则是它结合“硅巷”所设计的科技主题。在菜单上可以看到命名的诠释:“科学本身就是一种诗意”。据悉,“上海硅巷”街区中的科创工作者可以凭内部凭证在SIMIC中享受优惠。
为了满足现代年轻人在咖啡厅附近办公的需求,一楼的DESPACE专业隔音舱提供专注、安静与专业的微型环境,通过扫码付费的模式入舱,可以即刻使用或提前预订。
二楼的办公空间则是“硅巷No.1”以较低的租金为科创团队提供的共享办公空间,解决中心城区寸土寸金的难题,便于更加有效地承接中科院微系统所和硅酸盐所高质量科创项目的落地。同时,还有华阳路街道上半年在“硅巷No.1”创新团队招募令招募而来的团队,十名金牌经纪人在此进行预约式移动办公,帮助科研团队进行科创成果的转化和后续服务。
走出大楼,转角处安化路上的“硅巷花园”已经建成,梧桐街区的生活气息与科创元素交互融合,以无边界的氛围吸引街区的科技研发人员漫步,大家在这里碰撞思维、头脑风暴,助力形成生态打通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