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大主题街区”专题报道之五

文艺海粟

民生改善让“个案”变“量产”

1994年4月17日,解放日报头版发表长篇通讯《春风丽日暖华阳》和评论员文章《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2023年4月17日,解放日报再次以专版刊发报道《华阳路街道谱写新时代“凝聚力工程”新篇章》。

近年来,作为“凝聚力工程”发源地,华阳路街道进一步深化拓展新时代“凝聚力工程”,依托市区重大工程,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辖区面貌焕然一新,形成“苏河华政湾、活力中山、智慧定西、静雅武夷、文艺海粟”等五大主题街区,不断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绘就“春满华阳、多元魅力”的美好实景。

近年来,华阳路街道全力推进精品小区建设,通过一小区一方案,叠加小区门头退界、水泵房重建、公共活动空间微更新、围墙透绿等项目,完成34个小区共45.4万平方米的施工,实现海厦、民心、万凯等老旧小区的华丽蝶变。在拥有百年历史的愚园路,华阳路街道聚焦新式里弄卫生设施改造,为愚园路1293弄、1407弄等里弄小区完成厨卫翻新、房屋修缮、管道翻排等改造提升工程,重塑百年街区芳华。

深入群众、深入基层

推动民生改善“个案”走向“量产”

在刘海粟美术馆和海粟绿地北侧,历时多年建造的长宁文化大厦即将与市民见面。在一旁的陶家宅居民区,深耕社区工作27载的党总支书记商琳,见证了这一地块的变迁以及20多年来居民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

去年3月,昭化路508弄金衡小区实现了加梯全覆盖,居民一圆多年的电梯梦。小区的加梯工作充满温情,住在一楼的独居老人在生病期间由楼上居民倾心照料,因此在加梯征询中毫不犹豫表示同意,“我有困难大家都帮,现在邻居们的心愿我也要帮大家完成。”

1999年,华院小区的居民们自发递交了一份有着全楼住户签字的加装电梯申请书。区房管部门很快来到小区实地勘察、了解现场情况。但是由于当时老楼加装电梯尚无先例,且小区紧邻苏州河,加装电梯条件也不好。于是,加装电梯的事情就搁置了下来。2016年,华院小区电梯加装一事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在华院居民区党支部的引领下,在“加梯带头人”牵头下,各项流程逐一启动,华院小区成为长宁区率先迈出加梯步伐的小区之一。

漫漫电梯加装路,坎坎坷坷几大难。街道将“党建引领”作为破题之策,将党建引领贯穿加装电梯全过程,保障加装电梯工作顺利推进。针对电梯加装前期遇到的各类问题,街道成立了加梯专班,全程指导和督促加梯工作。各居民区党组织主动搭建平台,发挥党组织牵头号召作用,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其中,华一居民区党总支“跨前一步”,借助精品小区改造契机,把电梯加装不利因素一并剔除,解决了化粪池、地下管线铺设等等难题,为加梯做好了充分准备,实现精品小区“硬实力”与宜居品质“软实力”双提升。华院居民区党支部“向内发力”,在前期开展自我排摸,将不利因素全部排查清楚并写在征询单上一并告知居民,为加梯工作“提速增效”,用“辛苦指数”换取居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针对电梯加装过程中居民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问题,居民区党组织引领社区“三驾马车”协同发力。其中,在华院居民区党支部引领下,其红色业委会也积极行动,业委会主任、党员唐慧清作为高层住宅居民,全程参与多层住宅电梯加装工作,在加梯讨论现场,总少不了她为居民讲解政策的身影。

华阳路街道加装电梯工作“多点开花”,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各居民区党组织通过让居民回归社区决策的“C位”,探索出了一条居民参与自治,以“点”带“面”破解百家心结的道路。

电梯加装工作的“难点”在一楼,而对于华院居民区1号楼来说,其“亮点”恰恰也在一楼。原来,得知小区在推进电梯加装工作,家住一楼的业委会成员任阿姨不但不反对,反而积极支持加梯工作,甚至还主动向他人宣传加梯。虞先生是一名党员,同样踊跃支持加梯,他表示:“我能体会到高层居民爬楼的痛苦,如今政府出资补助来改善大家的居住环境,对于我们老年住户来说,真的是雪中送炭的好事,我身为党员,楼上居住的也都是我多年的老同事,当然要带头支持!”

华阳路街道紧抓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正如商琳所述:“把居民的‘急盼求’放在首位,把加梯等居民最大的诉求作为自己的‘一号民生工程’,推动民生改善‘个案’走向‘量产’。”

讲述城区变化和居民美好生活

呈现自治共治故事和文化生态

为更好地讲述城区变化和居民美好生活,华阳路街道与辖区内国家级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联合启动“河边居所·粟上海华阳路街道艺术项目”,通过艺术项目的开展带领居民共创,并在“移动美术馆”这个新颖、轻质的形态中,呈现自治共治故事和文化生态。

粟上海·移动美术馆以刘海粟先生的大泼彩作品为灵感,从中提取元素打造。

“河边居所艺术项目”从“点-线-面”三个层面开展子项目,即“点”:社区居民的美好生活;“线”:苏河华政湾沿线的文化生态;“面”:社区工作中的丰富故事。

“华院夜校”是一个开在小区里的“夜校”,项目将激活社区资源,结合华院“邻聚荟”场地设置“家园”“新邻居”“华院植物图鉴”“我与苏河的故事”等文化艺术课程,引导居民以插画、社区豆本等方式讲述社区里的历史与故事。

“河边艺术地图”聚焦苏河华政湾步道、中山公园万航渡路围墙打开后的变化,艺术家们带领居民通过行走、讲述、记录等方式,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生活的街区,并以此为灵感创作艺术地图,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日常生活有全新体验。

“艺起宁法儿童公益项目”由艺术家王忠升发起,宁法(Ninfa)意大利语中译作精灵,艺术家联合社会爱心力量,邀请孩子们以开放的态度进行艺术创作,并在居住的小区楼道、电梯等公共空间进行展示,营造富有创造力的“楼道美术馆”环境,关注儿童快乐成长。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