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聚焦华阳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实”走“心”

华阳路街道主题教育答卷有温度

自第二批生题教育开展以来,作为“凝聚力工程”的发源地,华阳路街道党工委不折不扣按照中央、市委、区委的部署,在“学”“悟”“干”上持续发力,确保各项举措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凝聚奋进之力,以主题教育的高质量开展推动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理论学习贯穿始终

下足“真功夫”“细功夫”“苦功夫”

华阳路街道持续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每周述学。会议由街道党工委书记、街道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白燕主持,街道班子成员参加。市委第三巡回督导组到会指导,区委联络组列席。

会上,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街道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仲静云领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关篇目,领学市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会议的精神。集中学习后,街道班子成员按照“1+3+X”每周述学制度要求,结合各自分管工作、个人自学心得体会、调研推进情况和办实事解民忧情况逐一作了交流发言。

此外,华阳路街道抓住关键少数,在抓牢领导班子深学细悟强信念,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同时,抓实推进各基层党组织开展主题教育,落实目标要求,切实提升工作成效。针对居民区、“三新”等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的特点,街道注重指导,坚持创新形式、统筹开展,推进理论学习全覆盖、干事创业下功夫、检视整改不松劲,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为满足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党员开展主题教育的学习需求,整合资源、量体裁衣,开设具有华阳特色的主题党课,以多元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具体生动的案例,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

街道邀请区委党校师资为基层党组织书记开展集体备课,列出书目书单,指导党组织书记在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基础上,围绕自身党组织建设特点,通过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开展学习讨论。

依托社区党校,整合区委党校、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等学习资源,运用好学习强国、先锋上海、长宁“初心讲堂”等载体,推荐系列学习课程,满足基层党组织的多元学习需求。同时,结合党员实际,组织为离退休党员等群体送学上门,做到主题教育全覆盖。

调查研究扎实开展

念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

华阳路街道始终坚持传承“凝聚力工程”,充分发挥双“四百”精神的传统优势,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细节抓起,全力推进“四百”走访工作,积极回应解决困难群体诉求,打造“助凝”救助工作法,为弱势群体托起稳稳的幸福。

着力主动发现

优化“政策找人”工作路径

组织发动各居民区迈开“大脚板”、走到群众中,加大对重点对象群体走访排摸和人员信息比对的实际效力,实行“实时汇集+每月汇总”机制。通过“大数据比对+入户走访核查+信息动态管理”,动态、精准掌握辖区内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经过持续开展“四百”走访,将困难对象细分为困境边缘困难家庭、一般预防困难家庭和重点关注困难家庭。通过数据比对和问卷调查,已排摸涵盖低保、重残、特困、因病致贫、一户多残、困难老人等重点关注困难家庭。

着力精准对接

构建分层分类帮扶网络

聚焦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增强宗旨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深化“物质+服务+心理”的立体救助模式,启动分层分类五大“助凝”救助帮扶计划,涵盖扶贫、扶健、扶业、扶智、扶志五个方面;形成四个层级救助网络,细分四类困难对象,提供四大类服务清单。从受助身份、困境类别、服务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开展相应的帮扶计划。“四百”走访工作开展以来,街道大力推进“扶业行动”、“爱心传递”义务家教行动,为零就业家庭、大龄失业人员、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困难家庭未成年人等重点群体进行救济干预。

着力协同供给,

开展集成救助帮扶

扩大“凝聚力工程”在救助领域的实践效能,多渠道挖掘社区资源和服务载体,在帮助弱势群体在获得政策托底保障基础上,共享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服务。目前,已汇集社区单位、两新组织、社会组织约60家,形成涵盖红十字公益帮扶项目、慈善基金会公益帮扶项目、惠民综合帮扶服务社项目、社区慈善基金项目的救助资源池。并创新建立基本救助服务与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结合的精准服务机制、社区救助顾问与社会救助工作互通的主动服务机制、综合需求评估与服务主动介入的直达服务机制、服务效果监管机制。

为民办事持续推进

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华阳路街道坚持聚焦居民的急盼,及时掌握真实、全面、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把“心事清单”转化为“幸福清单”,从“小问题”中惠及“大民生”。

查堵点、破难题

截至目前,街道加梯已完工17部,预计可提前完成全年完工任务。在此过程中,街道领导带队走访居委会,深入居民家中,听民声、察民情,现场研究解决居民关切的加梯后续管理等问题,及时解惑释疑、回应诉求。街道与刘海粟美术馆合作,在已加梯楼栋开展“凝心楼道”项目,每周梳理居民区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存在的矛盾问题,并进行通报。此外,街道定期召开加梯专题工作会,关注重点楼栋,找准关键问题,制定一楼一策,落实有效措施。如联合社区单位为徐家宅居民区加梯提供技术支撑,解决加梯后通行问题。加梯涉及法律、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街道聚焦加梯痛点难点,为加梯提供“四重保障”,即“法律保障、技术保障、监督保障、运行保障”。

补短板、激活力

近期,街道主要领导在走访秀水居民区和延安中学附属省吾中学时,发现学生与居民共用一条通道,存在着道路拥挤、停车困难、环境卫生等问题。街道采取措施,通过打造人行通道,将弄堂更新与小区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和学生出行安全相结合,通过提升硬件设施,补齐短板弱项,以“小问题”为支点撬动街区综合治理的“长效能”。

如今,弄堂内公共通道畅通,道路环境整洁,省吾中学校区、华秀小区周边环境和道路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也充分挖掘了弄堂党建资源,积极发挥党员力量,激发居民区活力,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强责任、重担当

华阳路街道通过“头雁工程”加强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飞鹰工程”着重培养培育青年干部,“强基工程”提升居民区社工综合能力,“北斗工程”挖掘社区第二梯队骨干,“育苗工程”选拔后备力量,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精神状态、作风形象。

理论学习武装头脑。街道组织开展青年党员理论提升行动,举办青年读书分享会,引导青年干部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奋勇争先。组织参观了路易·艾黎故居、馆下会客厅等红色阵地,就近开展青年党员党性教育。开展“微论坛”,组织青年干部围绕促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社会救助领域数字化转型、硅巷建设等重点工作,展示工作成效。

指导带教传承“四百”。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获得市区级多项荣誉的“老书记”——陶家宅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商琳结合工作实际,讲述了如何团结两委班子,在推进电梯加装、垃圾分类等街道重点工作中如何发挥班子年轻干部的特长,助力工作有序开展。实战经验丰富、带领团队推进市区级试点项目、取得一致好评的“老书记”——华阳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党支部书记陈璐从自身成长经历出发,分享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应对措施、带班带队的经验方法。

减负增能提振干劲。依托辖区单位长宁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在心理服务领域的专业,通过心理咨询师的现场互动式教学,让社区干部在得到专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为社区治理减负增能。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