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Q
八月末的季节,已是初秋,阳光似乎有些许收敛,但是仍闷热“丝”,身上“乌苏黏答答”的,让人感觉到了几分烦躁。栖息在道路两旁树枝上的知了(蝉),无休止地叫着,加剧了炙热的气氛,让人坐卧不安。于是,我当下决定上网购票,去电影院寻找一份清凉。
115分钟的一场花前月下的“故事”,像是徐徐的微风,使我感觉神清气爽。走出影院,下起了霏霏细雨,洒在脸上,仿佛像是揩了一把冷水脸,十分舒服。我伫立在雨中,忽然听到一阵清脆悦耳的“喀哒喀哒”的声音。回眸发现,一个梳着丸子头,撑着遮阳伞,面容娇媚的女子,穿着木拖板(木屐)渐远渐近。木拖板画着花卉山水,蓝色的人字形橡胶屐耳,既美观新颖,又标新立异,瞬间,觉得她是足下生辉。现如今,能在摩肩接踵的大都市看到久违的木拖板,一下子打开了我的记忆闸门。儿时穿着木拖板相互追逐,顽皮嬉闹断了屐耳,被父母用木拖板打屁股的往事,像电影镜头一样又重新浮现在眼前。
五六十年代,遭受过三年自然灾害,国家是百废待兴,家家户户看菜吃饭,穿的是补丁衣服,生活相当节俭。灼热夏日,家里能有台电风扇,有双塑料和海绵拖鞋,算是属凤毛麟角的富裕家庭,而普通家庭,无论是大人和小孩,手里摇的是蒲扇,脚上穿的则是普通的木拖板,走在弹格路上,会发出“喀哒喀哒”的声响。由于木拖板厚薄不同,轻重缓急、响声各异,十分热闹,仿佛是铿锵顿挫的打击乐,在充满氤氲烟火气的上空飘荡。
儿时小人书和电影里,时常看到日本女性几乎都穿和服着木屐(上海人称作木拖板)在路上行走,健步如飞,还以为它是舶来品。长大后读了书才恍然醒悟,其实日本人穿的木屐是从中国舶来的。1986年10月,在浙江宁波慈湖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发现了距今5500年的木屐,已经分为左右木屐,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牛皮制作则称作牛皮屐。
记得我上小学四、五年级,就会自己动手,依样画葫芦制作木拖板。先是将鞋子放在报纸上,用铅笔画出鞋底小样,再用剪刀剪出左右脚清样,贴在光洁的木板上,然后用钢丝锯沿着鞋底的大样拉锯。锯好木拖板底板后,随后用砂纸将脚底板边沿磨光滑,再用自行车内胎或帆布带作为搭攀,用小钉子钉在底板的两面边沿。自己制作的木拖板穿在脚上,走起路来洋洋自得,彰显人小鬼大,感觉十分神气。那时,地摊上有木拖板买,弄堂口的皮匠摊也可以代为制作木拖板,但大部分左邻右舍往往由父母请厂里的木匠师傅帮着制作木拖板,有横搭攀和人字形屐带的(底板要打洞,屐带要套铆钉,做工比较复杂,带子断了又不容易维护),而大多数木拖板都是用横搭攀,即使搭攀断了,容易维修。
记得当时还出现一种花屐,小巧玲珑,屐面涂上油漆并绘花草虫鱼等图案,屐底打薄橡胶片,既美观,又耐磨,响声还小,深受富裕人家和年轻女性的青睐。同班同学的父亲是个美术爱好者。他会在女儿的木拖板上画上形态各异的生肖和花卉,走在路上引得路人驻足羡慕围观。邻居大姐天性爱美,她知道我同学的父亲擅长作画,特意来到我家,塞给我一把奶油糖,托我请同学的家长帮她在木拖板上画上她与男友的生肖。于是,同学的父亲在木拖板上绘制了青翠浸滢的草原,含情脉脉的牛羊则依偎相视,形影不离……当大姐拿到绘制寓意相爱缠绵,耳鬓厮磨的木拖板,却舍不得穿了,放在家里显眼的地方,当作精美作品欣赏。
记得当时我们穿的木拖板,就是底板和屐带。其实在古代,木屐是有根的,就如高跟皮鞋一样,跟有高有低。相传有沉鱼落雁之貌的西施,因为担忧别人看出她脚大,她穿的是高跟木屐,搭配飘逸的长裙,走起路来左右摇摆,格外地突出了娉婷身材,翩翩风姿。木拖板虽然制作方便,但是它笨重且走路响声大。唐朝马戴作过一首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是形容木屐走路时的声响,唯恐踩坏主人家园内的青苔。这也从侧面佐证了木屐的沉重,走路容易踩坏东西的缺陷。然而,我儿时穿着木拖板,照样在弄堂踢石子“造房子”,照样走过两条铁轨去郊区抓鱼虫,走累了就拿着木拖板,踩在松软的柏油马路上,看到自己的脚印,会爽快大笑……
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塑料制品开始出现,轻盈的塑料拖鞋在商店开始销售,式样新颖,价格不贵。于是,大家开始换下木拖板,穿上了塑料拖鞋。然而,塑料拖鞋也有缺陷,透气性差且闷热,同时搭攀容易断裂,鞋底也容易开裂,我还是喜欢穿自己做的木拖板,听那“喀哒喀哒”的声音,回忆我那无忧无虑的欢乐童年和花样少年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