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健康课堂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节气话养生——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渐变。立冬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来年生活的兴旺如意。在古代社会,立冬乃“四时八节”之一,在我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等习俗。2023年“立冬”节气时间为公历11月8日。

立冬养生

滋益阴精,以肾为先

饮食方面:

从立冬开始,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以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立冬时节的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吃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初冬时节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期,此时要多吃清润甘酸的食物,不宜多吃麻辣类的火锅。比如饮食中适当多吃些醋,能起到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得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应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辨,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起居方面:

随着气温下降,冬天家里一般都会门窗紧闭,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在这样的空间里呼吸会导致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长时间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体会出现头晕,胸闷的问题,所以要多通风。可以在每天清晨和晚上各开窗通风2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同时也要保持合适的室内温度,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唐代医家孙思邈曾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中医讲究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冬天应该是养精蓄锐的季节。所以,冬天还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益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

情志方面:

中医讲究入冬后,情志要恬淡安静、寡欲少求,这样可以使得神气内收,利于养藏。冬季万物凋零,常会使人触景生情、郁郁寡欢,因此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对于抑郁心中的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而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参加娱乐活动,如跳舞、弈棋、画画、练书法、欣赏音乐等,这样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绪,振奋精神,保持心态平和。同时,要多晒太阳。因为冬季天黑得早,光照时间短,也是易使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一个原因。

立冬时节注意预防以下疾病:

脑卒中:

也就是俗称的中风,这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高发病,死亡率高、预后情况也不理想,因此也是中老年人最惧怕的疾病之一。进入冬季,脑卒中发病率会显著上升,这主要与气温降低有关。进入冬季,中老年人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千万不要贪凉,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更要紧跟医嘱,按时服药,千万不要擅自停药。

心梗:

当气温下降,人体会由于收到冷刺激收缩血管,这时候容易导致心肌缺血缺氧,部分人可能会出现心绞痛,如果不及时救治,则还可能出现心肌梗塞,危及生命,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进入冬季,中老年人家中温度最好控制在16-22℃,平时还可以根据医嘱,适当吃一些降脂、溶栓、扩血管和防心肌缺氧的药物,以免突发意外。

流感:

流感不是大病,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则可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有数据显示,老年人肺部感染死亡率达36%,因此冬季流感不得不防。建议老年人冬季在保暖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耐寒锻炼,同时还可以每天用冷水洗脸,热水泡脚,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立冬·养生

冬天天气寒冷,寒与肾相应,最易伤害肾的阳气。这对身体造成了两个伤害,一是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疾病;另外,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疾病也随之而生。所以说冬天对肾的保养十分重要。

泡脚活络:

经常泡脚能够刺激太冲、隐白、太溪、涌泉以及踝关节以下各穴位,起到滋补元气、壮腰强筋、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可以防治各脏腑功能紊乱、消化不良、便秘、脱发落发、耳鸣耳聋、头昏眼花、失眠、关节麻木等症。因此民间有“睡前一盆汤,赛过人参汤”的说法。

揉耳增肾阳:

对耳穴图上相应的“肾”的部位进行针刺、埋豆、放血、按摩等刺激治疗形式,可以起到强肾健身的作用。对于因肾气不足所引起的失眠、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经常搓揉按摩耳廓可以起到养生保健作用。

灸助冬日:

中医认为,温补者,莫过于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的功效。冬季可以灸以下保健穴位:足三里、中脘、关元、气海,还可以在肚脐里放些盐,艾灸神阙穴,对补益元气十分重要。

温阳驱寒三九贴: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温阳驱寒三九贴”是指在每年三九天用中药外敷特定的穴位,达到祛除和预防一些寒性疾病的一种传统外治疗法,既能巩固夏日“冬病夏治”敷贴的效果,还能控制疾病的发作,达到冬夏皆治。适用于肺系疾病、脾胃疾病、骨关节病、虚劳等病属虚、寒性的防治。

膏方进补:

膏方,是传统医学的精华。凡气血不足、五脏亏损、体质虚弱或因外科术后、产后以及大病、重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恢复期出现各种虚弱症状者,均可冬令进补膏方,能有效促使虚弱者恢复健康,增强体质,改善生活质量。

节气推荐食疗

羊肉暖胃汤:

组成:鲜羊肉500克,生姜3片,花椒3克,砂仁9克,食盐、味精少许。

制作方法:羊肉切大块,焯水后与生姜片、花椒、砂仁一起放入锅中,加水2000毫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3小时,加入食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温中暖胃、散寒止痛。

黑芝麻粥:

组成: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

制作方法:黑芝麻炒熟研末备用,粳米洗净与黑芝麻入锅同煮,旺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至成粥。

功效:补益肝肾、滋养五脏。

(长宁区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