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香樟树下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过街楼下的皮匠摊(老记忆之二十八)

文 阿Q

通往狭长逼仄的弄堂,是个过街楼,就十来个平米,是进出弄堂的必经之路,从早到晚,人流川流不息。过街楼下沿墙的犄角旮旯,有个皮匠摊,摊主是个讲苏北话的小皮匠,浓眉大眼,气宇轩昂,进进出出的爷叔阿姨窃窃私语,长得这么好看,摆皮匠摊修鞋子太可惜了。孰料,小皮匠一点也不自卑,每天出摊像去上班一样准时,推着一辆底下装着四个轴承,上面铺块木板的拉车,车上放个黑黝黝、油腻腻的大布包,包里全是修皮鞋的直锥、弯锥、羊角榔头、钳子、胶水等工具。小皮匠话不多,手艺精,来修鞋子的都称呼他“小苏北”,褒多于贬。小苏北的皮匠摊在过街楼延续了半个世纪,至今人们仍记着小苏北修鞋时的趣闻逸事。

小苏北到过街楼摆皮匠摊时也就17、18岁的年纪。那时,街口巷尾几乎都有摆修鞋摊的,小苏北的修鞋技艺是无师自通,也就是中下水平。可是,他的生意却一直不错。听大人说,小苏北为人和善,价格公道,请他小修小补,即使不给钱,也不在乎。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到我这里修鞋,就是看得起我小苏北,服务第一,欢迎下次再来。”

在我们那个年代,很少有人去商店买鞋子,一般都是穿布鞋和棉鞋,能有双白球鞋算是阔绰,而穿皮鞋更是凤毛麟角的小姐阔少。当时穿的都是松紧鞋或布鞋,鞋底是买的塑料鞋底,鞋帮是用碎布浆制过,再衬个鞋面,手巧的自己绱,大多数是花钱请皮匠绱。皮匠生意最好的时间是临近春节,家家户户将纳好的鞋底和鞋面送到鞋匠铺绱(因为鞋底厚,自己用针绱难度大,且没有鞋楦)。小皮匠忙得是“脚打后脑勺”,往往天不亮就匆匆出门,天黑了才姗姗回家,他不仅要绱棉鞋、萱鞋子、钉鞋掌,还附带帮着修拉链和阳伞,常常忙得忘记了吃午饭,实在饿得慌,就咬几口带来的,已经发硬的馒头,喝口水润喉。他一直要忙到小年夜,再赶着大年夜一早,乘绿皮火车回苏北。

由于小苏北对修鞋技艺勤学钻研,博采众长,不几年,修鞋的手艺就突飞猛进,加上他为人厚道,生意也越做越好,不少人舍近求远,请他绱鞋修鞋。小苏北绱鞋时,先用线在石蜡上拉几下,随后再用代钩的直锥绱鞋,每一次上针接下针时,都要用手拉紧,不能卡线停顿,这样绱出来的鞋才会针线紧致美观。松紧布鞋一般是明上,透着大方和本色,而棉鞋几乎是翻绱,线是隐藏在里面,鞋子的空间才能最大化,轻快跟脚。翻绱难度高,小苏北绱鞋技高一筹,走线、拉线似飞针走线,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绱好后就要楦鞋,先将鞋头楦子塞入,再把鞋跟楦子塞入,中间根据鞋子大小放进若干长方形木块再用薄木楔楔紧,需要固定几个小时,等到鞋子定型,才能取出楦子,鞋子才算真正绱好。

其实,绱鞋生意有季节性,而钉“鞋掌”则年中无休。因为布底鞋不耐磨,易破损,所以就需要加个前后掌。小苏北先是将约半公分厚的旧汽车轮,用锋利的鞋片刀一层层剥开,再剪一块钉在鞋底前后,若磨损较多处,需塞进些许小块儿胶皮垫铺平整,钉掌时,让鞋底朝上鞋窠笼套在钉拐子上,用鞋拐子上铁板垫着钉钉,避免露出顶尖儿扎脚,所谓“钉拐子”,就是一块长厚铁板,长三四寸左右,宽一寸有余,两端皆为圆形,形状跟小鞋底儿近似,下面中间立一根拇指粗铁柱,铁柱下是一块厚铁板,称之为顶拐子座儿,用来保持稳定。钉钉儿时既可支撑鞋底,也会把透过的钉尖儿弯回;鞋掌分前掌后掌,脚心朝后部分,称之后掌,脚心朝前部分,谓之前掌。鞋掌钉好后,因钉上的胶皮,周围都大出鞋底儿,必须进行修整,将其斜放在膝盖上,用片刀把周围多余部分片去,让鞋掌与鞋底儿平整如一方算完工。一般新绱的布鞋和棉鞋,鞋子都钉鞋掌,鞋底就坚固耐磨,即使鞋帮坏了,鞋底也不会磨破。

小苏北真名实姓叫陈种田,他父亲希冀儿子成为种田的行家里手,赚了钱,才能将茅草屋翻造成砖瓦房,娶媳妇,生儿育女,光宗耀祖。岂料,小苏北偏偏爱上了修鞋,背井离乡到上海摆皮匠摊修鞋。小苏北手勤嘴甜,尤其讨阿姨大妈喜欢。遇到雨天,伞骨子损坏打不开,小苏北看见会主动帮忙修好,有时还不收钱。李大妈不仅找小苏北绱鞋,还请小苏北修雨伞装拉链,两人就这么渐渐熟悉了。因此李大妈就将幼小患小儿麻痹症,走路有些瘸的女儿介绍给小苏北。丈母娘寻女婿,婚姻是水到渠成。小苏北娶了上海户口的媳妇,不久,媳妇又给他生了个大胖儿子。小苏北是乐不思蜀,紧锣密鼓地拍丈母娘的马屁,哄媳妇开心,丈母娘最终点头,将他报进户口,成为了“新上海人”,心满意足当好小皮匠赚钱。

白驹过隙,半个世纪稍纵即逝,小皮匠变成了老皮匠,仍在过街楼当鞋匠,一年四季生意兴旺。冬天绱棉鞋,夏天烫修塑料拖鞋、木屐,秋天修雨伞补雨鞋,春天相对活少些,就帮相邻搬重物和刷墙,空闲时还修拉链擦皮鞋,样样做得认真到位,服务让人称心满意。记得有一次,小苏北看到我的拖鞋带坏了,一把拽住我,将在炉子里烧红的铁片取出,放在鞋帮和鞋带中间,当即发出“吱吱”声音,他赶紧取出烟缕氤氲的铁片,用手将鞋带使劲往鞋帮压,瞬间,鞋带与鞋帮黏连住了。他还叮嘱我,走路不能拐,否则塑料鞋带容易断裂。小苏北见我是个上学的孩子,不收一分钱。

小苏北是过街楼的一道风景,更是大家生活中离不开的工匠,虽过去近一个甲子,但他对待修鞋技艺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和热情服务的品行,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