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香樟树下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从唐诗“乌衣巷”的发音谈起

文 俞鸿虎

CCTV10播放的节目《百家讲坛》,我是每集必看的,把它看成是一堂老有所学的历史文化课,以弥补自己历史文化知识的欠缺。即使错过,我也必然要回看的,遇到知识盲区、误区,有时甚至多次回放,查阅辞海,直到看明白了才罢休。

近日,《百家讲坛》正在播放“诗说魏晋南北朝”。吉林师大候教授的精彩讲授,令我拍案叫绝,印象极为深刻。她在讲东晋时,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千古绝唱“乌衣巷”切入,让我听得津津有味,就怕有所遗漏。但是,她在诵读“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时候发音出了瑕疵,候教授把“斜”念成“xie”,这是普通话的标准读法,但在念这首诗时却应该念成“xia”,因为语境完全不同。此处的“xia”是古代江淮官话的标准发音,江浙一带吴语区也读作“xia”,例如:斜(沪语读“xia”)土路、方斜路。不仅古代是这样,今天的南京、杭州、扬州、徽州和合肥地区都是这样发音,唐朝的建康(今南京)城属于江淮官话核心语区。作者刘禹锡生活的唐代,普通话还没出现。诗人创作这首诗时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通判,也属江淮官话语区。北方流行的普通话只是清军入关以后的事情。再说读成“xie”也不合诗韵,候教授诵读时感觉别别扭扭,而诵读成“xia”就切合诗韵,朗朗上口了。

我由此想起1965年在延安中学求学时的一堂语文课,讲课的是特级语文教师、曾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的张汝敏先生。当张先生诵读乌衣巷的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念成“xia”时,我与几个同学立刻七嘴八舌地插嘴说:“老师念错了。”张先生越过老花镜扫了几个插嘴的同学一字一顿说:“在这首诗里要念成‘xia’”。斩钉截铁的语气不容置疑!先生简单解释了江淮官话的历史渊源和唐诗的关系。说得我们几个多嘴的同学羞愧不已,明明是自己浅薄无知却斗胆说先生念错了!还破坏了课堂纪律,实在不应该。如今想来真是无知者无畏啊!唐诗中仅一个字的读法居然有如此大学问。这堂语文课虽然过去58年了,却被候教授的口误给回忆起来了,倒是应该感谢候教授的。那天的语文课上,张先生更正我们的模样回忆起来还是那么清晰,亲切和善的面容和斩钉截铁的语气交融在一起,还有越过老花镜瞅着我们的慈母般的眼神使我终身难忘!

恩师早已作古,但是她传授给我们的真才实学使我们一辈子受用不尽。撰写这篇短文既有指出候教授口误的意思,虽然是白璧微瑕,却心中着实希望“诗说魏晋南北朝”更为精彩;还包含了我对恩师张汝敏先生的绵长怀念。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