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华阳路街道各居民区党总支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从居民身边小事入手,全力营造更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让辖区居民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华三居民区:
用“三心”撬动老小区的美好生活
华三居民区位于华阳路街道东北角,辖区内有4个住宅小区,共有1089户,3123人,是一个以老旧公房为主的社区,物业管理不到位、居民老龄化程度较高等现象较突出。针对社区现状,华三居民区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推进“四百”大走访,运用“三心”工作法开展社区工作,切实为民解忧,努力打造颐养宜居社区新貌。
●红心向党聚合力
华三居民区党总支筑牢精神之基,在“长”“常”二字上下功夫,以组织生活、三会一课为抓手,开展主题党日、书记讲党课等,从“线上+线下”“请进来+走出去”“视频+书籍”三个维度入手,在深学细悟中凝聚党员合力,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不断健全微网格运行机制,以党员“凝聚家”为载体,构建起居民区党总支-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楼组的四级网络运行机制,党员、志愿者们在精品小区建设、物业管理监督、社区老人关爱中发挥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居民区党组织服务居民的能力。
●暖心为民办实事
居民区党总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推动“一个支部一件实事”落到实处。面对面回应居民诉求,面对面沟通项目细节、面对面化解矛盾问题,如引导居民共商共议加梯方案,推动长宁支路314弄5号顺利签约;合力推进长宁支路302弄、326弄非机动车车棚及充电桩安装。
运用“三纵三横”“三进三出”工作方法,发挥“铁脚板”功夫,开展“一户一策”走访,统筹协调好居民个性化需求和项目总体进度,帮助大兴邨居民实现一户一“厕”。
运用“三会”引导居民开展协商议事,推动居民自筹经费将楼栋公用污水管外移,解决困扰居民多年的下水管堵塞问题;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三驾马车”协同发力,搭建沟通平台释疑解惑,不断完善项目方案,切实提升老旧小区环境品质。
●同心共治促成效
居民区党总支坚持以党的组织力、引领力、凝聚力激发群众团队的自治活力,同步推进大兴邨公共空间微更新,新增休憩椅、晾衣架、彩绘墙,打造居民议事新空间。大兴邨居民的治理热情进一步激发,大家还讨论制定了小区公约。
居民区党总支积极发动社区里的能人达人组建了“巧手编织队”“巧心串珠队”“幸福晚霞老年服务队”等多支团队,策划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支持团队积极参与助老帮困、群防群治、小区管理等相关工作,发挥群众团队参与社区治理作用,汇聚起推动居民区建设的共治力量。
飞乐居民区:
“5237”工作法
“5237”是华阳路街道飞乐居委会座机电话的前四位,同时也是居委会干部们通过大走访总结出来的工作方法。
●“5237”给出的是暖心的答案
飞乐居民区辖区内的小区大都分布在武夷路上,有些甚至不是成建制的小区。在走访过程中,不少居民向居委会工作人员反映,武夷路上的老弄堂、老洋房的弄堂出入口到了晚上就极其昏暗,晚上进出非常不便。因为没有公共电表箱,所以安装照明变得非常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居委会工作人员开展头脑风暴,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法,先后为武夷路52弄、92号、114号、116号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解决了晚上弄堂内路面昏暗的问题。
●“5237”给出的是智慧的答案
在最近的走访中,武夷路52弄的居民们向居委会干部反映:“52弄弄堂很窄,弄堂口常被外来车辆堵住路,弄堂里的居民反而进出困难,希望居委会能帮忙解决这个难题。”针对居民需求,居委会快速反应,察看现场环境,并决定在弄堂口装一个地锁。在征得了52弄全体居民的同意后,弄堂口很快就装上了一个醒目的地锁,保障居民出行方便。
●“5237”给出的是及时有效的答案
据李超毅介绍,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飞乐居民区党总支认真走访、全面总结,罗列出了走访居民时必做、必清、必知、必访的清单。清单列出来后,有工作人员发现,“5237”正好是飞乐居委会座机电话的前四位,因此,飞乐居委会将走访居民区的工作方法命名为“5237”工作法。
【“5237”清单】
5必做:1、促进安全、稳定、团结的事必做。妥善处理矛盾纠纷,认真排查不稳定因素,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在前、防在前、思想工作做在前;2、帮助居民排忧解难的事必做。以多种形式走访,听群众呼声,解群众难题,主动回应群众期盼和诉求;3、维护居民合法权益的事必做。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法律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4、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事必做。注重发展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力求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5、提升社区人文环境的事必做。以居民需求为基础,大力倡导文明习惯,加强文化教育,增强社区的活力和凝聚力。
通过必做,做到密切联系群众,搭建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2必清:1、社区底数必清。走访排查后,每位居委干部手中的户籍册和外来人员情况及时调整,同时在社区云中也同步进行动态更新;2、居民需求必清。沟通交流到位,把群众的信息装在心里,把群众需求放在心上,从而提供精细化、精准化的服务。通过必清,做到服务有重点,工作有方向,把居民工作落到实处。
3必知:
1、群体矛盾、不稳定因素必知。发挥调解“第一防线”作用,全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2、社区资源情况必知。参与社区项目和活动、共享资源和信息,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更有效地利用社区资源;3、影响社区环境的突出问题必知。探索民生问题治理,凝聚辖区力量,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通过必知,做到对社区内各种情况耳熟能详,对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隐患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7必访:1、新进户必访。了解信息,耐心登记;2、大病重病必访。慰问救助,贴心服务;3、高龄独居老人必访。嘘寒问暖,送去关爱;4、低保人员必访。谈心明理,送去关心;5、劳模、优抚对象、离休干部必访。唠唠家常,送去慰问;6、困难家庭必访。掌握情况,打开心结;7、残疾人员必访。精神慰藉,细心帮扶。
通过必访,做到及时了解各类特殊群体的基本情况,增强社区服务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苏一居民区:
在办实事中锻造“贴心人”
华阳路街道苏一居民区毗邻中山公园商圈,辖区内形态多样,居住人群复杂,利益诉求多元。苏一居民区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将锤炼干部队伍与为群众办实事相结合,在攻坚克难中切实提升干部综合素质,不断探索总结工作经验。
在苏一居民区内,紧邻苏州河和中山公园的万凯小区是一个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老小区,只有84户居民,部分管道老化,水泵房倾斜,杂物堆放多,墙皮脱落,缺乏物业公司管理……是个典型的“老破小”小区。
●群策群力,解决诉求,三大行动出“实招”
苏一居民区党总支带领社区干部践行“四百”精神,在万凯小区改造工作中探索形成三大行动:
行动一:“门铃”行动——走起来
万凯小区改造初期,居民区工作人员带着设计图纸挨家挨户走访,一问小区存在的问题,二问居民的切身需求,三问居民的意见建议。通过按响一家家门铃,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形成一张张“接地气”的施工图。“门铃”行动敲开的不仅仅是居民的心门,更是强化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行动二:“金点子”行动——聚起来
居民区党总支通过“门铃行动”与居民亲密交流,让群众感受到了居民区工作人员为小区、为居民着想的心意,更让小区能人、达人不再“隐身”。居民区党总支组织动员这些达人、能人参与居民区议事协商,把群众的智慧聚在一起,不仅“碰撞”出闲置自行车改造、水管花园、爱心座椅等一批“金点子”,更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干部们在居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行动三:“微力量大能量”行动——活起来
在居民区党总支引领下,小区能人、达人的“金点子”逐一落地变为现实。于是,万凯小区“达人名单”不断变长,这股居民“微力量”逐渐释放出治理“大能量”。苏一居民区党总支顺势而为,小区组建了“万凯志愿者服务队”,成员们发挥自身特长各尽所能。为了让更多居民能参与小区事务,“万凯议事会”应运而生并陆续开展了共享工具屋、旧车翻新、向善彩绘等微更新项目,老旧小区由内而外焕发新生。
●深悟笃行,凝心聚力,解决居民群众的需和盼
实现万凯小区华丽焕新的同时,更重塑了基层干部队伍的精气神,使干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更具能力、更有方法、更富激情。
以“安民”为出发点,以初心态度面对群众,认真对待群众反映的生活“小事”,深入群众,扑下身子,才能听得到真话、看得到实情,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摸透,才能真正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以“惠民”为着力点,以担当精神解决难题,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有的放矢,攻坚克难,脚踏实地解决民生问题与困难。
以“利民”为落脚点,以奋进姿态检验实效,从过去等着事找人转变成主动解决事,引导居民为共同目标,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成为说得上话,办得了事的群众“贴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