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崔烨
巴黎奥运会虽然结束了,但在竞技场上大显身手的运动健儿在场内场外的精彩表现以及此次的开放式场地依然被大家津津乐道。
此次奥运会,巴黎奥组委在众多巴黎著名地标地搭建了本届奥运会的比赛场馆,比如协和广场成为滑板、霹雳舞、三人篮球的赛场;巴黎大皇宫承办击剑和跆拳道的赛事;凡尔赛宫成为马术比赛的理想场地;埃菲尔铁塔体育场见证沙滩排球、柔道、摔跤比赛的角逐……让哪怕仅仅是坐在屏幕前的我们,也能感受到巴黎奥组委想要实现的“奥运更开放”带来的震撼。
开放也不全是褒义的,一些比赛结束之后也有不和谐的声音,那种声量的“开放”让我想起今年读到的一篇文摘——《井蛙共振》,井蛙当然不是个好词,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互联网的发展原本可以让那些井底之蛙看看井外的世界,然而井底之蛙却借助网络,找到了更多的同类。他们彼此打气鼓劲,相互支持肯定,观念和意识逐渐固化偏激,偏要共同提高聒噪的声量。正因为此,一些极度反智、偏狭的论调,却能被不断炒作。
开放是在专注思考之后的思维打开,不拘泥于寻常之路,而不是无脑思考下的胡说八道、胡作非为。保持清醒、专注训练、不走寻常路的运动员里,今有主动解散唯一粉丝群的奥运冠军潘展乐,早也有一位被称为“最懒”跳高运动员的福斯贝里。
在福斯贝里接受跳高训练的那个年代,运动员们采用俯卧式跳高技术,就是脸朝下越过横杆。但对福斯贝里来说,俯卧式很不好用。作为一名高二学生,他的运动表现只有初中水平。福斯贝里想要提高自己平庸的跳高技术,当时的规则是,运动员可以用任何想要的姿势跨过横杆,前提是单脚离地。福斯贝里想,俯卧式仅仅是一种战术,越杆才是战略。于是他选择了脸朝上越杆。
最初他的方法引来了嘲笑,一家报纸称他为“世界上最懒惰的跳高运动员”,也有体育迷嘲笑他越杆的时候就像一条鱼在船上扑腾。然而,最终嘲笑变成了欢呼,因为福斯贝里从1968年夏季奥运会上带回了金牌。“福斯贝里跳”逐渐为人所知,现在已经成为奥运跳高项目的标准姿势。
专注能够带来的不仅仅是金牌,还有最优体验。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称这种体验为:“心流”,即“一个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实现目标;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受到任何威胁,不需要分心防卫。”处于“心流”状态时,人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完成目标会感到充满能量且满足。心理学家认为,一个经常能处于“心流”状态的人,要比一个处于混沌无序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
奥运健儿应该都是体验过“心流”的人,那份高浓度的、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