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月11日报告的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系静安区愚园路228号的某奶茶店服务人员”信息发布,静安寺街道范围内的整体防控工作也同步升级。这包括区域内封控楼宇的防疫管理、物资保障,新冠确诊病例密接、次密接的调查,防疫政策的动态传递等一系列工作。
静安寺街道辖区1.57平方公里内,现有户籍人口约3.7万人、非户籍居住人数约1.6万人,楼宇、社区单位、沿街商铺等从业人员约9万人。覆盖14.3万人的流调工作,这对街道基层工作人员是一次莫大的考验。
人均每日拨打几十通电话
作为静安寺街道流调组的负责人,江泰平已经整整一周没有回家,还在办公室支起了一个临时“补觉点”,“每天六七点就要开始新一天的流调工作,流调关乎到人民的健康安全,每一处细节都至关重要,丝毫不能懈怠;困了、累了,同事们可以稍稍眯一会儿,然后再继续工作。”
江泰平负责的流调组分为2个小组,共7-8人,2个小组轮流工作以保证工作不间断。据江泰平描述,当下流调最为紧迫而主要的工作,就是在与区疾控的协调分工基础上,每日针对密接、次密接进行现场、电话的信息补全。这包括了:本人在同场景下的信息补全(本人和密接、次密接在同一场景下存在过),同住人和同行人的信息补全等。
“补全这些信息看似不难,但实施起来并不简单。我们在致电了解情况时会发现,可能每日都去的超市,若是要被联络人回忆几天前发生的事、回忆当时身边同行的人,就会比较困难,我们要帮助‘唤醒’他们,尽可能详细获取行动轨迹、相关信息。”江泰平表示,小组内人均每日拨打30个以上的流调电话是常态。而尽可能详细的流调工作难免会引起电话那头被联络人的不满、不配合。
流调小组成员之一、静安寺街道工作人员吕东霞每日须流调20人左右,为了能跑赢病毒传播速度,每个联系电话都要连续拨打3次,没能接通的还要发送短信后再依次拨打,直到打通为止。
“曾有一位女同志在接通电话后特别焦虑惶恐,在完成流调任务后,我又和对方通了10余次电话,帮助她平复情绪,并且顺利引导对方配合采样和流调安排。”吕东霞说,解除“警报”后她还收到了对方的感谢短信。
社区防疫工作日以夜继
1月13日22时多,静安寺街道景华居委干部接到通知,居民区几户居民为新增病例次密接,需要立即转运到相关隔离点。景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寒韵与居委干部迅速通知居民。“有的居民可以电话通知,有的老年人睡得早,就要上门敲门通知。”
一户人家住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听说要转运隔离,她就在家收拾起东西。等居委干部再次上门接她时,她整理了两个大行李箱外加一个大马甲袋,里面不仅有换洗衣服,还有电饭煲和做饭用的食用油。
居委干部向她解释,隔离点提供食宿,不需要做饭。但老人坚持带走,不带就不走。居委干部拗不过她,就帮她拎起行李箱和马甲袋。走过陡峭的楼梯和窄小的弄堂,穿着防护服的居委干部累得浑身是汗。
上车前,老人突然紧张地询问,隔离要不要自己花钱,又担心起还留在家中的次密接同住人老伴的起居。居委干部向她耐心解释,并保证会好好照顾她的老伴。对留在家中隔离的居民,居委干部购买了矿泉水、袋装食品等送到了这些居民家门口。
90后的小赵是静安寺街道华山居委的一名工作人员。1月上旬,小赵刚刚扭伤了脚。华山居委接到封控任务后,原本在家调休的小赵主动请缨,拖着一只肿胀的脚,一瘸一拐地从车程1小时之远的家里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一开始,小赵的脚尚未完全恢复,主要坐着做接待登记的工作,往往一坐就是一整天,从天亮到天黑。脚逐渐好转后,小赵也穿起了防护服,承担起更加重要的工作。防护服一穿就是几个小时,每次穿防护服前,小赵都要先给脚抹上药膏。“因为抹药膏和脚上的伤痛,小赵穿防护服总会慢些,为了不耽误工作,他都会提前穿好防护服。”
封控期间,需要居委挨家挨户地通知居民到楼下做核酸,往往两三个人用两三个小时就完成了几百户的通知任务。“为了不影响居民使用电梯上下楼,我们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一层层楼爬上去,真的很不容易。”
(上观新闻、第一财经、周到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