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法制·悦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启功给你讲书法》读后感

高俊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从字形、选临碑帖、文房四宝、用笔、结字、执笔法、参考书等十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体会和主张,主要目的是破除书法艺术界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不正确的观念、认识,以及人为制造的神秘感。全书以破为主,既是启功先生数十年习书经验的总结,也为初学者打破种种观念束缚,赢得自由、自信。

启功,字元白,满族人,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启功集教育家、文物鉴定专家、古典文学专家、语言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于一身,为中国书法的正本清源、发展创新做出过巨大贡献。

在博客、微博、微信、网购、iPad盛行的时代,传统的书法艺术似乎有点背时了,如果从传播的实用性角度来解读书法,书法甘拜下风。以手札为例,手札尺牍作为古典书法重要传播方式之一,与题壁传播、碑石传播、帖学传播一样,以相对稳定的自然存在物作为媒介展开传播活动。这些自然存在物即书法传播的载体。网络的普及,使现代信息交流的方式、意义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纸质手札演进为现代网络的电子手札,诸如Email、微博、短信等。现代电子手札传播的共时性、互动性,超文本、超链接、多媒体、交互性等传播特性,传播速度快捷、内容丰富与手段多样,是传统纸质手札的传播形态无法比拟的。然而,一枚硬币总有它的反面,新媒体传播的便捷化使现代手札的文化承载性荡然无存,电子的瞬息化与虚拟化打碎了手札的实物传播形态,传播内容瞬间即逝。于是,我们发现了传统手札的核心人文与传播价值所在,所谓“一日手札、千年传播”,传统手札是文人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是文人瞬间的心迹凝固与长久的文化承载。“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传统手札作为人际间不拘异时异地,传情达意,进行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使人在千里之外,仍然能够相知相识如同面语。传统手札的历时性与墨迹化,让人充满着温馨的期盼,其中蕴藏着人间的亲情、友情与爱情,正因为有着焦急的等待,才显得尤为珍贵。Email、微博、短信等电子手札的兴起,使得传统手札在大众形态的日渐远去,代表着一种文化的“失忆”。

在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的今天,在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高涨的时代,书法艺术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文化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更能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书法艺术因其抽象性、写意性、抒情性与自我性,更为纯粹的显现出美育陶养感情的特征。书法艺术区别于绘画的题材性、文学的倾向性,其个人化、内心化、普及化的艺术特征与信仰无涉、与政治无关。与其他艺术形态相比,书法艺术更具普及性,只要会写汉字就可以练书法。书法本身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正是因为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在古代本来就是一种全民书写,是普及性最广的群众性艺术形态,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学士,下至平民百姓、抄经写手,都曾为书法艺术增光添彩。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文化精神却日显苍白,因而更需要书斋文化,更需要书法艺术。

启功先生用与朋友谈心的方式来解析书法,不以名家唬人,不以不懂骗人,实为论道另辟蹊径。他用平易近人的态度,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表述自己一生对书法认识与理解,说的都是经验之谈。书论最难深入透彻,最难深入浅出,而先生不仅做到了,而且游刃有余。先生不迷信古人,也不迷信今人,以智慧之手撩开了书论坚涩而模糊的面纱,使人能清晰地领略书法艺术的本来面目。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