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凝 整理报道
清明,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意,是“寒食东风御柳斜”的追思,更是江南人家用一抹翠绿传递春日祝福的时节。清明节前夕,临汾路街道以“红色传承”与“邻里温情”为主线,通过沉浸式思政教育、英烈缅怀仪式、传统美食等多种形式,将红色基因传承与社区文化营造深度融合,在缅怀先烈中凝聚奋进力量,在邻里互动中传递人文关怀,展现出新时代社区建设的生动实践。
追寻红色印记
行走的情景思政课
为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传统文化,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让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清明节前夕,临汾路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街道双拥办共同携手拓展思政教育形式,组织岭南中学学生、街区青年共同前往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观察、手册打卡等沉浸互动的学习方式,引导大家从红色文化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在庄严肃穆的序厅里,当“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一口号映入眼帘时,大家无不为之震撼。栩栩如生的革命先驱雕像,仿佛把大家带回到那个风雨如磐的革命年代。步入主题展厅,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幅幅厚重的历史照片,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奋斗历程娓娓道来。大家或驻足凝视,或低声交流,切身感受党发展的历史脉搏。
活动中,大家用学习手册认真记录所见所闻,并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让红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岭南中学学生小张表示,自己被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所感动,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人民谋幸福,为拯救祖国而献身,这种精神值得永远铭记和学习。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承红色薪火缅怀英烈忠魂
为缅怀英雄先烈,弘扬革命精神,近日,临汾路街道双拥办携红帆船项目组,组织辖区优抚对象、退役军人代表等30余人,赴龙华烈士陵园,开展“传承红色薪火,缅怀英烈忠魂”主题祭扫活动,并瞻仰龙华烈士纪念馆。
在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纪念碑广场,全体人员整齐列队。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祭扫仪式正式开始。
英姿飒爽的礼兵,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向镌刻“丹心碧血为人民”的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现场人员肃立默哀,行鞠躬礼,并依次上前敬献鲜花,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追思与崇高敬意。
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全体人员参观了《英雄壮歌——上海英烈纪念展》。通过丰富的文物、详实的历史资料及多媒体4D影片,生动再现了邓中夏、彭湃、陈延年等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事迹,以及“左联五烈士”等革命志士的英勇壮举,让大家沉浸式重温峥嵘岁月,近距离触摸革命历史,感受英烈们炙热的爱国情怀。
此次活动,不仅是对革命英烈的深情缅怀,更是一次荡涤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精神洗礼。参与活动的同志纷纷表示,将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精神,以实际行动,继续在新时代建设的征程中贡献力量。
“团”聚邻里情
传承“舌尖上”的清明记忆
青团,是承载着清明千年民俗记忆的传统美食,不仅是清明祭祀先祖的供品,更是邻里间传递温情的纽带。近日,临汾路375弄居民区组织社区老年居民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青团制作活动,以传统美食传递节日温情,让传统手艺在指尖流转,让邻里情谊在欢笑中升温。
活动现场,居委会干部提前准备了糯米粉、豆沙馅、肉松等食材。老人们围坐桌前,揉面、拌馅、包团,动作娴熟而默契。“青团要包得圆,皮和馅的比例得拿捏好。”王阿姨一边示范,一边向身旁的邻居传授经验。豆沙馅的香甜与肉松的咸鲜交织,欢声笑语中,一个个翠绿油亮的青团逐渐成型。社区志愿者还将部分青团分装打包,送给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让温暖传递到每个角落。
“青团是清明的味道,也是邻里的情谊。”这样的活动既让大家重温了传统手艺,又拉近了彼此距离。此次活动不仅为社区长者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更以美食为纽带,让传统文化在指尖传承,让和谐社区的理念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