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临汾之音

版面概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参观巴金图书馆、海派文化馆随感

文 毛义明(阳曲路570弄居民区)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我作为“临里同心”学习社的一员,参与了街道组织的巴金图书馆和海派文化中心参观活动,随着讲解员的介绍,我边听边看边记边思考,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了那个年代,心灵得到洗礼,收获匪浅,感慨万千。

巴金图书馆共有五厅,由巴金的文学成就、巴金的编辑生活与成就、巴金的文化休闲空间三个展厅,以及图书阅览室、数字阅览室与展示空间组成。其中展出的小楷毛笔撰写与修改的《家》《春》《秋》手稿让我印象最为深刻,让我回忆起早年阅读这些文字时澎湃的心境。

展厅里巴金的金句:“散布知识,散布生命。”“我简直变成了一副写作的机器,时而蹲踞在椅子上,时而把头依在方桌上,或者又站起来走到沙发前面蜷伏,在那里激动地写字。”让我感慨良多,《家》《春》《秋》三步曲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完稿付印的,时年他还不满30岁。《家》《春》《秋》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歌颂了青年敢于反封建、勇于斗争和民主主义的觉醒。巴金写稿讲究润色,不断地进行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才付诸编辑部刊印发行。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其所有作品兼具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晚年的《随想录》完成了人格与思想上的升华,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巴金工作认真,对人更有感情。为了纪念三哥去世,他将自己所生小孩取名小林。妻子去世,将骨灰一直存放在自己的房间里,直到自己去世才与其妻合葬安息。其笔名“巴金”来自他纪念同学巴恩波,并结合克鲁泡特金著作中的“金”字。

结束巴金图书馆参观之前,我由衷地在线上向巴金先生塑像敬献了鲜花。

马不停蹄地又去了下一站海派文化馆参观。

海派文化馆介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在这里我看到了不少熟悉的画面。比如诞生于1935年的电影《风云儿女》,剧本系夏衍所写,电影插曲《义勇军进行曲》为田汉作词,聂耳谱曲。新中国诞生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看到《永不消失的电波》,我忆起以前观看时的情景。李白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在上海即将解放前十来天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如今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切不可忘记他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建设强大祖国,才对得起牺牲的烈士。

现在的电影拍摄技术比过去大有进步,主要体现在技术、美学和观众体验上。过去电影主要使用胶片摄影机拍摄,而现在则使用数字摄影机,提高了拍摄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为后期制作奠定了更加高效和多样性。过去的电影特效主要依靠实景拍摄,效果较差,现在的电影则大量使用计算机生成图像,效果逼真。

现如今,我们仍要向巴金先生学习,学习他做人感情真挚,做事脚踏实地,撰稿“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作为新时代的居民、阳曲路570弄居民区通讯员、读书会会员、社区志愿者的我要认真读书,读好书,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用书香润泽心灵,学而时习之,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加强社区治理,为临汾社区越来越美丽做出我们应有的成绩,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