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城区软实力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巩固创全成效

南方商圈规范停车彰显文明新势能

整改前
整改后

走在新落成的莲花路地铁站北广场,近800米的狭长通道上整齐地停放着1000多辆车。你是不是惊喜地发现这里大变样了——地面干净整洁、停车秩序井然,以往乱糟糟随处停放的非机动车无序停放场景不再,脚下的人行通道顺畅了,走几步就能看到的花箱,鲜花正艳,巩固创全的常态长效机制成效明显。不禁感叹,改变从何而来?

(党群办 方丽娜)

妙用花箱 靓丽变身

整齐划一的花箱,或被安置在路口两侧,或被摆放在商场的主要出入口,还在自动扶梯与地面形成的三角形夹角处出现。因地制宜设置花箱,是避免非机动车乱停放,并方便清理隐蔽角落垃圾的有效举措。

“这里曾经停满了非机动车,要穿行,只能侧身挤过去,或者绕路走。”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孔令凯说道。为了不让非机动车停放在行人出入口,他们想到了利用花箱,既美观又能方便出行。

“以前这里的非机动车又多又乱,走路经过都要看一看,选一条可以通过的路,现在管理进一步跟上,通道宽敞地很,不用担心磕磕碰碰了。”一位行人感受度颇深。

行人口中的管理,是梅陇镇城运中心与梅陇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前端管理和后端执法机制融合的大胆尝试。梅陇镇实现了城运中心与综合行政执法有机整合。管理措施得当,执法惩戒就会相应减少。而这,正是管理与执法机制融合的双赢,最终获益的是老百姓。

腾挪区域 分片停放

为了加强管理,把工作重点放在前端预防,除了花箱的变化,还有分片停放的切实措施。

“共享单车是非机动车停放的新生事物。我们梳理了市场,发现目前主要有哈啰和美团两个单车品牌,就根据车身颜色划设停车区域。方便骑车人根据色彩停放车辆。”相关负责人表示。

停车现场,醒目的指示牌下,一蓝一黄两种鲜明的色彩,分别占据了莲花路地铁站北广场的两侧,近百辆共享单车呈一直线停放,车身朝内,整齐划一。身穿两个单车品牌背心的工作人员,正开展现场巡逻,一旦发现车辆停放集聚,就会安排清运力量,避免车辆积压,停成里外两层。南方第一处置网格的工作人员,也是现场管理力量的有益补充。早晚高峰“潮汐式”的清运车辆管理模式,给市民提供了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

两处共享单车集中停放点,主要在沪闵路南侧的莲花路地铁站北广场的东西两侧,方便市民即来即停,直达轨交和公交站点。

除了共享单车,还有社会车辆——电瓶车和自行车的停放同样有序规范。

在莲花路地铁站改造期间,南侧被施工围墙挡着,只有北侧划上了停车线,停车需求供不应求,乱停放成了城市管理的痛点。地铁站改造完成后,镇城运中心与地铁方沟通,提出希望释放部分南侧空间,划线用于非机动车停放。地铁方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腾出了部分区域用作非机动车停放点,进一步满足停车需求的同时,促进了“LaLa station”上海莲花路商业体的消费,实现了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脚步丈量 巧手绘图

莲花路地铁站北广场的停车管理成效,给镇城运中心及综合行政执法队的队员们带来了很大的工作信心。有了试探性的第一步,他们决定要把南方商圈的非机动车停放工作来个系统梳理、进一步规范停放工作。

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走遍了南方商圈的各条道路及背街小巷,与车主聊,与外卖小哥聊,与周边店家聊,了解他们的停车习惯及周边可供停放的空间。终于,一张用脚步丈量、磨破嘴皮换来的南方商圈非机动车停放点引导图产生了。

“画图不难,难在前期的走访和调研。”城运中心的孙佳伦说道,“城运中心和综合执法队的小伙伴们深入南方商圈了解现场情况。蓝色和黄色分别代表共享单车,灰色代表外卖车辆,红色代表社会车辆,分片划线,管理跟进,引导车主自觉养成停车习惯。”

城运中心工作人员俞敬礼指着停车图举了一个例子,中庚漫游城南侧的闵虹路,一到用餐高峰时段,外卖小哥就会扎堆停放在商场的主要出入口,影响行人通行。为了还路于民,也为了保持商场主要出入口的美观有序,经过与商场的沟通,建议引导外卖车辆停放到商场后街的通道,并加强管理力量,这样既能方便外卖小哥进出商场取餐,停车秩序也有保障。

“图上谈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管理过程中,梅陇将根据实际停车需求,不断优化信息数据,调整停车方案,规范停车秩序。“比如,我们已经把南方商圈的视频监控及共享单车停车的后台数据引入到梅陇镇的‘一网统管’平台,今后,还将设计电子围栏,一旦车辆没有停入指定区域,平台会自动报警,发送短信到现场管理人员手机上,以定位的方式告知,点对点即时处置。”

停车行为看似随机,但梅陇镇城运中心和综合行政执法队却根据现场走访、数据分析、管理引导等方式,科学设计规范停车,不但帮助市民养成文明停车习惯,也保障了市容环境的整洁有序,成为巩固全国文明城区的有力举措之一,也为梅陇彰显城区软实力擦亮了南方名片。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