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清
你可知道,丰子恺、叶浅予、张乐平、华君武、丁聪、贺友直……这些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用简单的艺术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以令人可亲可近的方式,讲述着身边的故事。
在梅陇,亦有着这么一批人,他们用朴实的文字记录着梅陇社区的人文,用画笔描绘梅陇丰富的色彩,还用镜头拍下动人瞬间,见证着梅陇点滴的变化。
《梅陇报》特辟梅馨陇韵专刊,将你在梅陇的所见、所思、所闻一一呈现,记录一个时代的印迹。
如今的春申塘,西起北竹港,穿越北横泾,一路向东入黄浦江,横贯闵行区中部地区。春申塘,自古是梅陇镇境内的母亲河,春申塘两岸如今是梅陇镇新时期开发建设的核心区域。一条母亲河往往就是一部地方史书,春申塘记载着本地区千年水利建设史和城市发展变迁史,值得今人细细品读。
1978年以前的春申塘并不像今天那样宽阔挺直,而是顺地形而流,以致弯弯曲曲,走向多变,胜似一条游龙,贯穿了梅家弄、朱家行、翁板桥等集镇及众多村宅,灌溉着周边大片农田。其河面宽虽然不满二十公尺,却是连通黄浦江的骨干河道,水上交通十分繁忙。跨春申塘,有敦义桥、翁板桥等古石桥,记载着众多历史风情。
长期以来,民间传说由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开浚春申塘。此说缺乏史实证据,但是符合情理。两千多年前,古冈身地带海水泛滥成灾,乡人难以谋生,春申君热衷为民治水,说他曾在这里率众开浚一条向东通达滨海的水道,合情合理。当然,此河仅是春申塘的前身,人称“莘村塘”或“新村塘”。明末清初,时人将黄浦和吴淞江下游段改称“黄浦江”时,将“莘村塘”改称“春申塘”。
水利建设关乎民生,春申塘的治水工程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自明天启元年(1621)起,春申塘曾进行过十一次记录在册的大规模整治。其中,明晚期天启、崇祯年间,十三年疏浚了三次。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各一次,同治、光绪年间各一次。这些时段,正是本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的时期。民国时期整治二次,规模不大,成效有限。1964年,全线疏浚。1978年,上海县进行大规模的河道整治,梅陇地区放弃春申塘故道,将河床南移,全线截直,实地开挖达二公里,直通黄浦江。新开挖的春申塘河道宽五十公尺,成为当时梅陇公社与曹行公社之间的界河。
就此,地区水网大变,生态环境改善,为日后的城市建设大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三十年,春申塘两岸城市面貌发生巨变。
(作者系梅陇镇新闻志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