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好人是社会文明的标杆,是时代精神的刻度,是你我身边的感动,他们用身体力行提升着城市的温度,刻画着梅陇崇德向善的价值年轮,成为这座城市的道德标杆。冲锋“疫”线、无私奉献,他们在平凡工作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书写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篇章,展示了生动的城市品格和城市情怀。他们的“好人精神”也引导广大市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大力践行“好人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好人、学习好人、关爱好人、争当好人的文明风尚,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积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让志愿微光汇成灯塔
我是上中西路767弄小区的居民、梅陇袋鼠妈妈社区儿童服务中心的创始人童玲。梅陇于我而言,是生活之所、工作之地,更是我热爱的地方。三月,上海疫情暴发,我立即投入保卫家园的抗疫斗争中。直到现在,我仍是志愿者,做着核酸采样的工作。
挺身而出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我们小区只有一个居委干部负责,人手严重不足。太多的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有困难,有一位阿婆告诉我:“身边没人,手机又不会搞,越老越没用!”我觉得这事必须要有人来做,我和他们说:“放心吧,我一定每次都来。”那时天气还冷,老人们都会早早赶来,风里雨里我们在一起。
源于我的社会组织经常在社区上课,许多家长都认识我,很快,在居委的支持下,我们组建了一支30人以上的年轻志愿者队伍。直到现在,我们这群人依然在做志愿者,有的成为常态化核酸采样人员,有的持续关心独居老人,有的帮老人代购物品等。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做发出微光的人。
勇敢坚定
让不理解变为理解
疫情期间,小区每新增一例病例,微信群里便会有各种声音,有些居民把情绪发泄到志愿者身上,攻击、质疑我们。我们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没日没夜、随叫随到却被误解,让我们很委屈。
记得有一次,某确诊楼栋的特保因故未到位,志愿者们在居民的质疑声下,也萌发了退缩的想法。此时,我发现居委干部也核酸异常了,却还坚持网上工作,她的勇敢让我坚定了信念。我连夜与志愿者们单独沟通,希望他们继续为社区贡献力量。有一位志愿者和我说:“放心吧,即使所有人都不来,我都会来。”第二天一早,我看到志愿者们又陆续来了,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没有特保的日子,大家想着各种办法,配合着居委和物业,保障着确诊楼栋。我们从一开始的“谈阳色变”到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我们不是不害怕了,而是更有担当了。
此外,我们得知确诊的两位老人都是大病患者,于是匀出自己的物资给她们。我想各种办法找靶向药,时不时电话关心老人,她们每次都真诚地感谢我,心态也一天比一天好,老伯还很快康复了。我们坚持到特保就位,稳住了确诊楼栋无一扩散。
居民的害怕很多时候源于对情况的不了解,我们又在居委的支持和帮助下发布了每日疫情进展通告。信息越来越透明,居民们的不理解最终也变成了理解。
“云上云下”
我们走上成长之路
做志愿者要有好的体力,坚强的承受力,更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根据我做心理咨询、读书会的经验,敏锐地觉察到居民负面情绪或源于和社会群体的连接突然断裂。
为此,我发起了线上读书会,用集体阅读的方式建立连结,帮助居民重新找回“安全感”。参与的居民年龄从60后到95后,热闹的时候我们能畅谈到凌晨两点。我们读的《瓦尔登湖》里面有句话说:“我们需要传播给人类的是我们的勇气而不是我们的失望。”有居民立即结合当下说道:“是啊,就像疫情一样,问题困难总会有,关键是要想办法去应对而不是传播负面”。通过阅读和分享,大家越来越习惯于理性地思考,渐渐地,少了苛刻和抱怨,且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共同抗疫中去了。
(梅陇袋鼠妈妈社区儿童服务中心创始人 童玲)
为社会尽一份职责 为他人送一片爱心
如果家里有一个心智障碍的孩子,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是终日以泪洗面、绝望灰心还是积极面对、重拾信心?在梅陇镇,31岁的王弘力从黑暗中走来,成立“天募公益”平台,为众多心智障碍者家庭重新点亮了心灯,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两次转折
让他对命运重拾信心
说起自己的故事,王弘力直言很“幸运”,一出生就被鉴定为脑瘫,尽管疾病并未影响其智力,但他的活动能力还是受到了影响,在自卑中长大的他也曾有过轻生的念头,但在成长过程中,家人、朋友、老师都给予他无数的关爱。
这其中,与另两人的相识成为他重要的人生转折点。上学期间,王弘力在偶然的契机下观看了电影《隐形的翅膀》,电影主人公没有双臂,仅依靠双脚也能做到像普通人那样正常地生活。电影给了王弘力极大的触动,缝合了他潜藏心中的自卑。此后,他有幸与饰演女主角的雷庆瑶相见,一句“人定胜天”让他开启了对今后人生的憧憬。
2012年,王弘力参与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的“一日助理”的活动,当天还得到了上海市原副市长周禹鹏的接见,在两人的鼓励下,他开始思考是否能力所能及地为更多心智障碍者做些什么。
残疾人群“就业难”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而在所有残疾群体中最难,甚至是无法就业的群体就是自闭症、智力障碍、脑瘫等心智障碍者。目前他们有一定的政府补贴,生活大多由父母照料,但想到父母终会有老去的一天,王弘力便决心从助残员做起,以此来了解残疾人群真实且实际的生活需求。期间,他在上海多家助残公益组织及爱心基金会工作过,不断在每一个项目中感悟、总结与提升自己。也是从那时起,王弘力觉得自己有责任将这份爱更好地凝聚在一起,发挥更大的能量与价值,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他开始更多地投入到和他一样的残疾人群体中,把大家团结起来,并帮助他们和家属们一起自立、共同创业。
一个平台
为无数心智障碍者打开一扇窗
2018年,王弘力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与支持下注册成立了“上海闵行区梅陇天募社区文化服务中心”。
天募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公益平台。很早以前,王弘力便和梅陇镇“阳光之家”有了接触。“阳光之家”的学员们大多身患智力或者肢体残疾,作为帮助他们融入社会、自立自强的一个窗口,“阳光之家”不仅是他们的日间照料机构,也是他们的职业康复援助基地。借助“天募公益”这个平台,王弘力和梅陇“阳光之家”有了更多深入而广泛的合作。
首先试水的便是“艺术疗愈·为爱启航”项目,以绘画为媒介,走进心智障碍者的内心世界,并挖掘他们的自身潜能与价值。每周一幅画,描绘他们的成长与快乐;每一笔色彩,都汇聚了学员和志愿者们对未来的美好向往。项目发起以来,已经服务约100名心智障碍者。更令王弘力感慨颇深的是,去年时值重阳节之际,在中国狮子联会东方明珠队的支持下,他将百余幅学员的画捐赠给杨行敬老院,听到院长的赞扬,让他体会到学员的画并不是自娱自乐的产物,天马行空的想象和鲜艳瑰丽的色彩也感染了无数的普通人。
“天募公益”成立四年多来,王弘力也遇到过很多挫折:前期,教特殊人群绘画的老师难寻,他只能从自己多年来不同渠道累积的人脉关系中挖掘;“天募公益”逐渐步入正轨却始终因资金有限而没有正式的全职员工,因此官方公众号的维护和内容撰写都是由他一人完成;更令他感到焦灼的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几乎没有举办活动。尽管如此,王弘力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感召社会更多爱心人士及整合社会更多有效资源,真正地去帮助到他们,而每一位受助者、参与者、志愿者都是‘天募公益’的共建者。”
未来,他将重新启动自己的“公益咖啡馆”等项目,不再局限于绘画,而是通过更多项目发现心智障碍学员的兴趣与喜好,并将他们往专业的道路上培养,让他们能够拥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以此实现融入社会的最终目的。(孙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