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乐居梅陇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共建美好 深挖社区达人成为“当家人”

中梅苑居民区下辖5个小区,是一个包含商品房、老旧公房、拆迁房的混合型社区,楼道堆物、高空抛物、邻里纠纷、非机动车乱停放、群租等社区治理难题长期存在,影响了居民正常生活。一轮接一轮的专项整治治标不治本,成效时有反复。

考虑到社区人员结构呈现“老弱病残多、待业人员多、人户分离多”的特点,中梅苑居委努力在不同居民群体间创建共识与认同,营造公共交流空间,促进社区融合。居委通过招募社区能人达人并划分微网格,发动党员带头、楼组长先行,引导居民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成为社区“当家人”,一同建设互助和谐、文明有序的美好社区。

营造公共空间 拉近“邻”距离

在中梅苑东区29号楼,一户居民反映经常因为楼上居民发出噪音影响休息,由楼组长、党员、居民达人组成的楼道自治小队第一时间和两户居民取得联系,以“熟人面孔”进行分工,一对一开展交流,打消双方的顾虑,消解彼此间的怨气,待时机成熟后让双方面对面沟通,这样调解起来就会顺畅很多。

楼道是社区最小单元格,也是重要的公共空间。针对楼道里的“家长里短”,由楼长党员骨干带头,唤醒邻里“公共意识”,号召大家一起打造文明美丽楼道。楼道自治小队引导居民畅谈商议出谋划策,楼道堆物、邻里矛盾逐渐减少,楼道变得整洁通畅,邻里关系紧密和睦,楼道成为“小而美”美丽区间,为冰冷的混凝土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以上自治模式,楼道自治小队处理了各类问题20余件,正逐步形成楼道自治共享氛围。

中梅苑正以建设党群服务站为契机,拓展小区服务功能和服务空间,围绕空间功能、布局设想、空间命名等内容展开讨论,引导居民参与进来,共同完成社区空间微更新改造,打造集亲子活动、健康医疗、协商议事、自治队伍培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党群服务站。特别是依托袋鼠妈妈公益社会组织,凝聚社区年轻、热心骨干达人,发挥专业优势,融合“心理咨询、家庭教育、亲子互动”功能,建设未成年人服务阵地,以党建保驾护航未成年健康成长,让党群服务更为细致,带动越来越多的社区家庭参与其中。通过举办“我心中的美好社区愿景”,“和睦邻里萌宠运动会”,“我们的社区休闲花园”等一系列活动,将社区不同类型的人群聚集起来,通过柔性化的社区活动,增强居民对小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培育社区“达人”充实自治力量

在调研走访中发现,居民群体中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中由于腿脚不便对于配药需求较多,居委一方面积极对接社区卫生院,还通过招募医疗志愿者和医疗达人利用工作和专业优势提供代配药和医疗咨询服务,对于特殊困难人群提供送药送医上门服务,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在这个过程中,原先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服务转变为自下而上的需求式服务,这一模式转变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一批有专长的社区达人加入了社区自治队伍,为社区自治添油助力。

这两年,中梅苑涌现了一批年轻志愿者,居委从年龄、特长、专业、服务意向等维度对他们进行梳理分类,以楼栋为单位,

组建4-5人的自

治小队,老中青优势互补共同参与楼道治理。包括以社区“袋鼠妈妈”为基础的家庭教育、中梅苑业主代表议事团和医疗志愿者团队等涌现了出来。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心骨”,居委会为“组织者”,全体业主为“当家人”,社区的难题由这些“达人”集思广益、排忧解难,进一步凝聚社区共识。

中梅苑党总支将下辖小区划分为5个微网格,成立“微网格管理组”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通过小区“找”党员、单位“促”报到、党员“亮”身份,形成了“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楼组党小组—党员骨干”的治理模式。通过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使居委工作从“唱戏”转向“搭台”、从“台前”转向“幕后”、从“主导”转向“辅助”,服务群众从直接关爱转向资源整合,把小区“达人”变成参与治理的骨干。

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成了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围绕社区的议题共同参与讨论、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成为社区微改造项目的“主理人”、执行者,成为社区关爱项目的“结对人”,社区能人、达人们相互切磋交流,成为各类融合项目的“领衔人”。通过居民参与、公共空间更新营造等促进居民融合,提升了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解决了一些热点难点痛点问题,让居民逐渐融入并找到“家”的感觉,共融共治,共建中梅苑美好家园治理共同体。(吴孝骏 黄志强)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