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党缘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何处漾恩波 人间重晚晴

“方医生”与中国共产党的“报恩之缘”

方瑞娣

□记者 沈冠君 通讯员 汪欣仁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将历史视为“最好的教科书”,多次强调“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漫长的非凡之路,回首望去,是无数共产党员前赴后继、卓绝奋斗的精彩篇章,也是一段又一段中国人民与党“结缘”的美好回忆。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南京西路街道推出“党缘”系列专题,由生活和工作在南西的10名不同年龄段的党员介绍自己与中国共产党的缘起之路,在一个个“相识”“相知”“相守”的故事里,知所从来,思所将往。

本期为您介绍的是一位85岁的离休老党员——方瑞娣。在缺衣少吃的年代里,对穷人家的孩子而言,学习文化知识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幸好,中国共产党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早已到了入学年龄的方瑞娣终于能背上书包进学堂。一路读书,一路成长,直至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方医生”,治病救人、无怨无悔,将青春和热血挥洒在祖国的大地上。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老党员“方医生”的故事!

2021年6月24日,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威海居民区党总支向社区里的老党员们颁发“50年党龄纪念章”,人群中,一名白发苍苍的老阿姨格外受到居民们的爱戴,走到哪里都有人热情地上前喊一声“方医生”。

“方医生”大名叫方瑞娣,曾经是上海第七人民医院的一名儿科医生,在上世纪70年代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退休之后,她不仅成为了上海市第一批居民志愿者,积极帮助居民区开展文卫工作,还常年热心回答居民们的各类健康咨询。几十年过去,居民区工作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方医生”这个称呼却一直在小区居民里口口相传,得到了居民们发自内心的敬重。

在街道工作人员表明了访谈意图后,方瑞娣笑着说“不想出名”婉拒了。但当工作人员向她解释了“党缘”专栏与建党百年之间的联系后,她还是答应了访谈请求。“我是党培养的医生。”方瑞娣说到,“我做了这么多事情,其实都是在回报党的恩情”。

谁家稚童行逆旅

时间回到1936年底,方瑞娣在上海寒冷的冬天降生了,对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来说,新生命诞生的喜悦很快就被生活的压力冲淡了不少。方瑞娣的父母都是工人,兄弟姐妹一共三人,还要瞻仰年迈的祖父母。由于常年在车间里劳作,缺乏保护,父亲患上了肺结核,身体情况一直不佳,母亲含辛茹苦地工作育儿,艰难地把孩子们拉扯长大。由于生活困顿,方瑞娣到了11岁还是没有上学,幸好她的姑母见方瑞娣很是聪慧,就提议说:家里的人全都不识字,总不能一家都是文盲,还是让她去读读书。就这样,在家人勉力支持下,方瑞娣终于上了2年识字班,为今后的求学之路奠定了基础。

1949年是方瑞娣终生难忘的一年。就在那年,她的父亲因为肺结核病不幸亡故。当年5月,上海迎来了解放,在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上海,百废待兴,却在第一时间恢复了学校教育。方瑞娣从识字班的学员变成了一名正式的学生,还成为了上海市第一批少先队员。考虑到方瑞娣家庭情况非常困难,学校不仅减免了方瑞娣的学杂费,还给品学兼优的方瑞娣颁发了奖学金,无微不至地照顾方瑞娣的学习和生活。直到方瑞娣考入医学院,她从没有为了学费发愁,只需每月缴纳12元的伙食费,就能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我的父母和长辈们没有一个识字的”,方瑞娣说,“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才让我这样一个出身于穷苦工人家庭的孩子读上大学,成为医生。”

攀折青春须早为

如果没有考上医学院,方瑞娣说她原本会去做一名电话接线员。但幼年经历的丧父之痛,让方瑞娣一心想成为一名医生。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帮助下,这个梦想实现了,这使方瑞娣心中对党的感激之情又深了一分。

经过十余年寒窗苦读,1963年,方瑞娣从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200多名同学分赴全国各地行医,她则被分配到黄浦区中心医院儿科。医者父母心,方瑞娣一直很喜欢小孩子,她自己的两个孩子也年岁尚幼,看到前来就医的小孩子康复后蹦蹦跳跳地回家,让方瑞娣心里感到由衷地高兴。正当她以为自己将在这个热爱的岗位上一直工作下去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规模传染病彻底改变了方瑞娣的人生轨迹。

1964年夏天,上海爆发了流行性乙型脑炎,这种通过蚊虫传播的疾病传染性极强,严重危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由于当时的上海农村缺医少药,形势非常紧急,市政府决定从各个医院抽调力量组建医疗队下乡支援。当时的农村条件非常艰苦,而且这一去也不知道哪年才能回来,身边有些同志打起了退堂鼓,但刚毕业1年的方瑞娣却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连一点“条件”都没跟组织上提,凭的就是对医疗事业的热爱和对党的无限信任。当天回到家中,方瑞娣才想起来还没和丈夫商量过,自己的两个孩子也还小,自己下乡了他们怎么办?但是方瑞娣的丈夫给予了她最大的支持,让她不用担心两个孩子的成长,安安心心地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最需要她的地方去”。

就这样,方瑞娣提着简单的行李加入了医疗队,她的目的地,是如今的浦东新区高行镇,当时的名字叫川沙县东沟公社。

志决艰辛心不悔

又是小火车,又是摆渡船,一番折腾后,方瑞娣终于踏上东沟的土地,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满眼的荒凉贫困还是深深震撼了她——50多年前的浦东是上海最落后的地区,对岸的浦西已经颇具都市的繁华,这边仍是农田遍布的乡村景象。设施陈旧,乡间传染病横行,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又相对较低,乙型脑炎和麻疹非常普遍,迫切需要“城里”的医生前来支援。望着蜿蜒泥泞的田埂小道,方瑞娣想,这下真的要当“赤脚医生”了。

没有过多的抱怨,方瑞娣立即进入了角色。她吃住都在卫生院,马不停蹄地为前来就诊的农村群众看病,耐心回复他们的各类卫生咨询,还手把手地教卫生院小护士们抽血、扎针的正确“姿势”。在门诊压力不大的时候,方瑞娣就背起药箱,到村民家中探访问诊,或者到东沟的学校里关心学生们的健康。农忙时,方瑞娣还帮着扎稻子、割小麦,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睡。穿行在田间,路不好走,她就脱下鞋子,“赤脚医生”真真正正地赤起了脚。脚底的茧子越来越厚,蚂蟥叮在小腿上也逐渐浑然不觉,“方医生”的称呼却在村民之间越来越响亮。“我就是东沟群众的‘家庭医生’,我们好像一家人一样”,方瑞娣骄傲地回忆道。

由于高超的医术和东沟群众的交口称赞,方瑞娣的事迹逐渐传扬开来。1966年,方瑞娣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并当选川沙县人大代表。1970年7月20日的《解放日报》更是以《这样的医生,我们是欢迎的》为题,登载了方瑞娣满腔热血为民服务的优秀事迹,这个普通工人家庭出身的女孩儿,终于成长为人民群众争相学习的模范标兵。方瑞娣也真切感受到,与心中那个给予自己莫大恩情的党又接近了一些,在感觉到自己在思想觉悟、政治信仰上都已经成熟了之后,方瑞娣向组织提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还附带了自己亲手写就的入党誓词,在这份颇具“年代感”的申请书和誓词里,方瑞娣用朴素的语言回顾了自己的思想经过,向多年来关怀帮助自己的共产党发出了最深情的呼唤。1971年6月26日,方瑞娣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心安处是吾乡

做了十多年的“赤脚医生”,将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东沟公社后,方瑞娣带着一身荣誉和东沟村民的恋恋不舍调到了第七人民医院,再次做回了一名儿科医生。东沟的艰苦环境磨练了她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多年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经历常常使她与前来就诊的儿童和家长们共情,党员的身份更是不断鼓舞她、激励她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无私耕耘,成为一名备受同事尊重和群众爱戴的优秀医生。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爆发甲型肝炎,方瑞娣再次响应组织号召,冲锋在疫情防治的第一线,不眠不休地为群众的健康操劳,那时的她已经不再是刚毕业的小姑娘,很多同事劝她多注意自己的身体,跟组织讲讲,换下来休息一阵,方瑞娣却说:“我是党员,不讨价还价。”

1992年,方瑞娣退休了,为群众服务了30年,她还是“闲不下来”。但凡居委会或是左邻右里有什么事,方瑞娣“随叫随到”,不辞辛苦、不计报酬地帮助社区的居民们。特别是居民们有什么头痛脚痛,或是在营养健康方面有什么咨询,方瑞娣总是耐心、详细地进行解答。除此之外,她还积极参与各类社区志愿服务,在1993年上海各居民区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时,方瑞娣第一个报了名,在健康咨询、免费体检、群防群治等各类社区服务项目中,总能看到“方医生”活跃的身影。随着年岁增长,方瑞娣的身体不比从前,听力明显下降。但在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时,居民区招募垃圾分类志愿者,方瑞娣再次踊跃报名,居委干部见她年事已高,怕她身体吃不消,准备婉拒。方瑞娣却“焦急”地说,“我可以拿个凳子坐在垃圾箱房边上,一样可以做志愿工作的!”

2020年初,83岁的方瑞娣向居民区党支部递交了一笔支援疫情防控工作的“特殊党费”,这位为了群众奔波了大半辈子的医生,时刻都在心心念念着“回报”党的恩情。殊不知,她几十年来的付出和作为,早就与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不仅感动和鼓舞了周边的人,在这建党百年的特殊时刻,更是闪烁出动人的熠熠光辉。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