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性质的青年团组织在位于上海法租界的霞飞路(现淮海中路)渔阳里6号成立。这个组织时称“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于成立最早,后又积极指导其他地方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工作,并于1921年7月开始代理团中央职权,因此,它的成立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
第一个团组织的成立
1919年5月4日,北京14所高校3000多名学生齐聚天安门广场,抗议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北洋政府准备在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这一运动遭到了北洋政府的镇压,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同情以及全国各地学生的响应。随着斗争的发展,浪潮波及20多个省的150多个城市,运动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这场运动为中国青年提供了直接的斗争经验,并锻造了一批进步分子,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的建立提供了组织和人员准备。
中国的这场五四运动,也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共产国际的关注。1920年4月,以维经斯基为首的共产国际代表团抵达北京,前来访问五四运动的领导人物,试图与中国的革命组织建立联系。通过与中国最早的马列主义者之一、五四运动领导人李大钊会晤,维经斯基等人得知上海也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城市,而且上海还有一位重要的五四运动领袖叫陈独秀,于是便在李大钊的介绍下,继而赶往上海。
在上海,维经斯基等人见到了陈独秀,双方就中国革命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帮助下,1920年5月,陈独秀组建了秘密团体“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于8月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进步青年是革命运动的重要主力,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建过程中,就注意到从青年中培养和挑选预备党员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决定“收罗左倾及有革命性质的青年,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遂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不久,便立即委派党小组内最年轻的俞秀松负责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建工作。
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该组织成员包括担任书记的俞秀松及李汉俊、陈望道、叶天底、施存统、袁振英、金家凤、沈玄庐。上海青年团成立后,积极指导其他各地青年团的组织与筹建工作。1920年秋至1921年春,李大钊、董必武、谭平山、毛泽东分别在北京、武汉、广州、长沙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于当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都是秘密的,而青年团的活动却可以公开或半公开,所以,在本地共产主义小组的领导下,这些青年团组织成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党、团成员的重要主体,为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团员摇篮外国语学社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早期活动,与一个重要的场所——外国语学社是分不开的。这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青年团组织开办的第一所培养青年革命者的学校,地址同为渔阳里6号,由共产国际代表杨明斋担任校长。外国语学社的创办,旨在团结、培养进步青年,并为输送青年赴俄学习进行准备。该社名义上公开办学,且在报纸上刊登了招生广告,但实际上所招学生多是来自于熟人介绍。任弼时、萧劲光、任作民等学生就是经毛泽东的推荐,从长沙过来到这里学习的。
外国语学社所授课程主要是俄语及马克思主义著作。俄语由杨明斋和维经斯基的夫人库兹涅佐娃教授,后来又增聘了王元龄。另外,由李达教日文,李汉俊教法文,袁振英教英文。前来学习的学生多时达五六十人,其中包括刘少奇、萧劲光、任弼时、罗亦农、汪寿华、谢文锦、王一飞、梁柏台、李启汉、陈为人、任作民、傅大庆、蒋光慈、韦素园、曹靖华、周伯棣等。在这些学生中,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许多团员,并且经过挑选,先后有20多名团员被分批送往苏俄学习。
1921年3月,俞秀松离沪赴莫斯科参加少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4月,外国语学社遭到法租界巡捕房的搜查,教学活动开始受到监视。因为已有大批学生赴俄学习,并且国内形势逐渐严峻,外国语学社最终于8月中旬结束了教学活动。
团组织的后续发展与影响
由于内外形势交困,1921年5月前后,许多地方的青年团组织一度出现活动暂停的现象。中共一大会后,中共中央局决定由张太雷等人负责对社会主义青年团进行整顿和恢复,确定青年团“正式中央机关未组成时,以上海机关代理中央职权”。不久,渔阳里6号退租,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迁址上海大沽路356号-357号(今大沽路400号-402号)。
随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力量不断增强,各类活动趋于常态化、规范化。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纲领与章程。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共青团”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多年以后,从当时的外国语学社里走出的很多团员都成为中共革命的中坚力量,其中刘少奇、任弼时成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
1961年3月,上海渔阳里6号经过修整,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4年9月18日总第2662期 第四版 作者/华汝国)
链接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机关旧址
新大沽路356—357号(今大沽路400—402号)的两幢旧式石库门房子,是1922年1—6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机关旧址,1987年11月被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2年1月,施存统从日本回国,党中央派他负责团的临时中央局的工作。团临时中央局机关也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渔阳里6号迁至新大沽路356—357号。
1922年1月,正值建党初期,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团临时中央局积极开展青年工作,创立“马克思学说研究社”,引导团员与青年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1922年1月17日湖南劳工会领袖黄爱、庞人铨惨遭湖南军阀赵恒惕杀害。根据党中央的指示,2月1日,团临时中央局召开大会,听取毛泽东介绍黄、庞被害经过,以及他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情况。大会决定,召开黄、庞追悼大会,以推动全国的工人运动。3月26日,追悼会在尚贤堂举行,陈独秀在会上发表演说,会上散发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黄、庞牺牲转告工人书》。团临时中央局又根据党组织的要求,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人补习学校编写教科书《劳动运动史》,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国劳工运动的情况。当时,我国处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团临时中央局领导青年对帝国主义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22年3月,团临时中央局在上海组织“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在《先驱》上公开发表宣言和通电,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1922年4、5月,浦东日华纱厂3800余人,为了要求增加工资和反对无理开除工人,数度举行罢工,与日本厂方进行了斗争。团临时中央局在《先驱》上发出通告,号召全国各界大力援助日华纱厂工人罢工,并发动团员青年进行募捐活动,施存统与团员青年一起上街募捐。在这同时,党中央准备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施存统日夜奔忙,1922年5月,团的“一大”在广州召开,施存统在会上作了团临时中央局与上海团的情况报告,并被大会选为团的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书记。施存统在主持团临时中央局的工作期间,为加强团的建设和在青年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做了大量的工作。
团临时中央局机关的活动,被帝国主义租界当局察觉,1922年6月8日,团临时中央局机关被租界当局以大沽路这两幢房子系社会主义者总部为由查封。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