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脂肪酸,也被称为反式脂肪,由于它会增加人体内的“坏胆固醇”水平,使得大家对它避之不及。
由于不少加工食品中含有反式脂肪,所以很多人认为,只要不吃加工食品,就能远离反式脂肪。
但事实上,我们平时做饭过程中的一个烹调习惯,也会产生大量的反式脂肪酸。
脂肪酸主要由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组成。饱和脂肪酸可增加心血管病变风险,需要限制;不饱和脂肪酸则对健康有益。但是,不饱和脂肪酸经过不恰当加工,就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等有害物质。
我国居民摄入的反式脂肪,主要来自食用油的不合理烹调。植物油在高温或反复加热时,会产生反式脂肪酸,且生成量随烹饪时间的延长而增多。
植物油冒烟时,油温多在200℃以上。
如果是一级油,大豆油烟点为225.8℃,菜籽油215℃,玉米油221℃,花生油192℃,这样的高温下即使只是短时加热,也可能产生反式脂肪。
学会判断下菜油温。加热温度超过120℃就属于高温烹调。若油表面无烟、无响声,原材料下锅后只出现少量气泡,此时油温就在90℃至120℃。
虽然高温烹调有害健康,但也不是完全不能吃,注意频次就没问题,每周最多吃一两次,同时搭配新鲜蔬果。蔬果富含抗氧化物质,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有害物质对身体的伤害。
日常炒菜主要有两种选择:选择烟点高的油,如大豆油、精炼菜籽油;选用油酸含量高的油,油酸化学性质稳定,耐煎炸、不易氧化变质,如高油酸的花生油等。
应避免使用存放时间较长、过期或反复油炸过食物的油。尤其是反复使用的油中含较多有害物质,继续烹饪食物更不健康。
采用蒸、煮、焖、炖、焯、烫、汆等方法,可减少对油的依赖。
油温七八成热时约210至240℃,而水温最高为100℃,短时、低温烹调对食材营养成分的破坏更少。(养生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