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冠君
富民路175号位于毗邻“巨富长”商业街的古柏小区内,该大楼建于百年前,曾作为四行储蓄会筹建古柏小学的办公楼。如今,富民路175号的底层为商铺,二楼和三楼共住着九户居民。67岁的汪如英是这栋历史悠久的老建筑的楼组长。从2006年起,她定期核算9户居民的小水表,一人从指甲盖一般大小的黑色小转盘里辨认读数,认真计算用水量,再逐户收交水费……
一份总账单,9户的水费
“抄水表就怕看错、算错,造成邻里矛盾。”汪如英告诉记者,楼里的9户居民中只有三户是原住民,其余6户均为租赁户。9户居民共用一个总水表,虽然为方便计量给每户家庭分别安装了一个对应的小水表,但水费收取成了大难题。
因为每户用水量虽然可以清楚计算,但由于每户的小水表不纳入水务公司直接计费出账范围,整栋楼还是只有一份总账单。因此,9户的水费需要通过居民自行读取自家的小水表读数来统计用水量、计算应交水费,再和总账单金额核对无误后,最后由汪如英收齐每户水费,统一进行交费。
更困难的是,住在三楼的六户居民共用一间厕所。起初,居民们商议好,大家采用平摊的方式交纳水费。但各户人数和用水习惯不同,时间长了,邻里间常因分摊水费而发生争执。这家人口多,用得多;那家出去旅游了,用得少;还有人家见缝插针地抱怨自己每次想去厕所都要排队等很久……汪如英每次收取水费都困难重重。
多方合力,各家居民水费终“独立”
2022年底,由于多种原因,汪如英已半年多未抄收水费,账单金额累计达三千多元。彼时,一户租客正要搬离,想找汪如英交清水费。这一算,各家纷纷发表不同意见,邻里矛盾持续加剧。汪如英赶忙找到居委会求助。
经过多次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为每户安装独用水表。根据规定,同一楼栋的所有居民须达成一致意见,并经书面确认后,由物业公司将居民房屋信息材料报送水务公司,才能申请安装独用水表。为此,汪如英想方设法与各位户主取得联系,并努力收集各种材料。其中有一位90岁业主邱爷爷,住在真光路上,汪如英就多次往返上门,帮助办理身份证和房卡等复印件。汪如英又多方打听,找到了富民路小学(现为陈鹤琴小学)的房卡复印件等资料。最终,汪如英顺利完成了每户居民的书面意见征询工作,并得到全体居民的一致支持。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24年5月,富民路175号的9户居民成功签订与城投水务的用水合同。三楼的公用厕所里也特意安装了6个小水表。自此,长达近20年的水费收取难题终于得到解决。
奉献社区,热心志愿服务
作为一名楼组长,十多年来,汪如英始终坚持热心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2019年,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汪如英和其他几位垃圾分类志愿者不到7点就在富民路197弄垃圾箱房“上岗”了。时值盛夏,这些垃圾分类志愿者们顶着高温、忍着异味,坚守在垃圾箱房门口,经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此外,汪如英还是社区平安志愿者,每逢春节、国庆等,她都会穿上“橙马甲”,走街串巷,守护社区安全;她还是康健苑健康志愿者,每周二上午,都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量血压、测血糖等志愿服务。
由于楼内租户多,汪如英体恤年轻人白天上班辛苦,自己主动承担起打扫楼道卫生的工作。“有时候,正好有年轻人下班回家看见我在打扫楼梯,很感动,跟我抢着扫地。”汪如英说,只有楼道干净整洁,大家才能有一个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回顾近20年的坚持与付出,汪如英表示:“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