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生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洗鸡蛋可能加速变质

很多人认为,鸡蛋经过运输等流程,表面很脏,洗一洗吃得更放心。但你可能想不到,仅仅因为存放前的一个多余动作——清洗鸡蛋外壳,就可能加速鸡蛋变质,甚至诱发中毒。

为什么存放鸡蛋前不能清洗?

要想让鸡蛋储存得久且安全,首先要了解它的5个基本特性:

1、冻裂性。当温度低于零下7℃时,蛋液容易冻结,造成体积增大,蛋壳破裂。因此,鸡蛋不要放入冷冻室保存,也不要太贴近冷藏室内壁。

2、吸味性。鲜蛋可通过蛋壳上的气孔和外界不断进行“呼吸”,极易吸收环境中的异味。因此,买回来的鸡蛋要先用食品袋或保鲜盒密封好,再放进冰箱内冷藏。

3、易腐性。鲜蛋内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易成为细菌、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当鸡蛋所处的环境温度、湿度过高,或蛋壳破损时,很容易造成大量微生物繁殖,进而导致鸡蛋腐败变质。

4、易碎性。当鸡蛋遭到挤压、碰撞时,极易造成蛋壳破裂,造成腐败变质。

5、易潮性。鸡蛋遭到雨淋、水洗、受潮时,会破坏蛋壳表面的胶质薄膜,致使气孔外露,外界环境中的微生物极易进入蛋内繁殖,加速腐败。

用水将鸡蛋冲洗后,“白膜”脱落,会造成细菌侵入、水分蒸发,加速鸡蛋变质。

鸡蛋在出厂前大多已进行清洗、紫外线杀菌、涂油等工序处理,买回家后,可以直接存放,无需清洗。

鸡蛋有4种表现,就是变质了吗?

鸡蛋有裂纹、散黄等不一定是变质表现,需要分情况判断。

1、散黄。造成鸡蛋散黄的原因有很多:在运输过程中鸡蛋受到激烈震荡引起蛋黄膜破裂,这种称为机械性散黄,这样的鸡蛋营养价值基本不变,可以放心吃。

鸡蛋在存放的过程中,蛋白稀化后,水分向蛋黄慢慢渗透,蛋黄体积膨胀到撑破蛋黄膜时,也会发生散黄现象。这样的鸡蛋虽然不太新鲜了,但没有变质,也可以吃。

受过精的鸡蛋经过一段时间孵化,蛋黄会发散,可以正常食用。

细菌、霉菌通过蛋壳气孔侵入鸡蛋内部,造成鸡蛋散黄,甚至蛋黄和蛋清混在一起,这种鸡蛋往往带有异味,不能吃。

如果不清楚是由哪种原因引起散黄蛋,可通过气味判断能不能吃。没有异味的经高温烹调后可以食用;但若已变臭,说明细菌已在蛋体内繁殖,不能吃。

2、散长斑。鸡蛋长斑通常有两种情况:存放方式不当或者存放时间过长,导致鸡蛋变质,在蛋壳上生出肉眼可见的黑色霉斑,常伴有因变质产生的腐臭味,应避免食用。

出现在褐色皮与粉色皮鸡蛋上的色素点,常常被称为“雀斑”,其主要和产蛋时母鸡的身体状况有关,比如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钙含量过多等。

此外,初次下蛋时,由于母鸡产道狭窄,产道壁被强烈挤压,造成出血,可能产下少量血斑蛋。因此,如果鸡蛋只是表面有少量“雀斑”,其他部位均无异常,说明品质不影响,可以放心吃。

3、有裂纹。鸡蛋营养丰富,一旦外壳出现裂缝、裂纹,很容易被细菌侵入。如果卵壳膜没破,可尽快加热后食用。如果卵壳膜破了,就不要吃了。

4、粘壳。储存时间过长时,鸡蛋的蛋黄膜会由韧变弱,蛋黄紧贴于蛋壳,若局部呈红色还可以吃;若蛋黄膜紧贴蛋壳不动,贴皮外呈深黑色,有异味的,就不宜再吃。

鸡蛋挑选、存放“安全攻略”

如果购买了没有标注日期的散装鸡蛋,可根据以下几点判断是否新鲜:

1、摸一摸。如果鸡蛋过于光滑,说明新鲜度明显下降。

2、掂一掂。同样大小的鸡蛋,手感越重说明水分蒸发越少,这样的鸡蛋就越新鲜。

3、看一看。透过光看看鸡蛋,气室越小,鸡蛋越新鲜。

储存一段时间后,可通过以下方法观察鸡蛋是否还新鲜:将鸡蛋在一个盘子中打开,摊开的面积越小越新鲜;如果能观察到细细的白色带子连着蛋黄,说明鸡蛋的系带尚在,也很新鲜;如果是白煮蛋,蛋黄较居中,蛋白能分离成三层,气室很小,说明是新鲜的。

存放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以防提前变质:

1、保存时间。一般来说,在20℃下,鸡蛋保质期为45天;在0~4℃的环境下鸡蛋可保存60天以上。超过保质期,鸡蛋的新鲜程度和营养成分都会受到影响。鸡蛋如果放在2℃~5℃条件下冷藏,最好在40天内吃完;冬季室温下储存,尽量在15天内吃完;夏季室温下储存,尽量在10天内吃完。

2、把鸡蛋较大的一端朝上放置。因为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鸡蛋内部会形成气室。气室通常在鸡蛋的大头部位,大头向上摆放能提高鸡蛋内部的稳定性,使得蛋黄不会贴近蛋壳,有利于保证蛋品的质量。

3、随取随用。低温鸡蛋取出后在室温下会“发汗”,小水滴中的微生物更易透过蛋壳渗入到蛋液内层而感染鸡蛋。因此,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不适宜久放,也不适合再放回冰箱冷藏。 (生命时报)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