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是从百家姓之首的“赵”开始讲这个问题的。其实除了“吴、王、张”等大姓之外,上海姓“陈”的也很多,同样也“混”得一塌糊涂。“陈、承、程”一概称“陈”,所以必须要连带说明“耳东陈、继承的承或工程的程”,当然姓“岑”的上海勿多,不少人读勿来。但就连姓“郑”的,明明是“zhen真”,也要混了“陈”里,并声明“我是奠耳cheng”,有些人还听勿懂,干脆讲“关耳郑”。更有趣的是应该是同样姓“盛cheng”的,上海人却偏偏单独拎出来称“常chang”。
再讲讲“于、俞、余”,通通一个“于yv”。其中“于、俞、余”确实难分,附带说明难免。但原本也读“虞yv”的,上海人却将它区分为“nv女”,说明起来比较麻烦“虎字头下面一个吴”。
同样姓“史、施、师、司”的,表白时是免不了要附带说明一番。但姓“石”的,明明与他们同音,却硬是不混在“shi”里,另辟蹊径,读se,“石头的石!”
“倪、严、年、”也是勿分的。“人儿倪”,“严格的严”,“过年的年”,只有“闫”勿讲“闫罗王的闫”,讲“门子里三划”。
“鲁、罗、路、卢”自然是照样勿分。
但理应也是读“lu”的“陆”,上海人讲“lo”,同上海闲话“六”一样。而应该同“罗”一样称作“luo”的“骆、洛”也混在“lo”里。所以“陆、骆、洛”,上海人称“六、六、六”!
此外,被混淆的还有“郭、谷”,“傅、付”,“宫、龚”,“郁、岳”,“蒋、姜”等。 (顾顺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