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审美意趣、语言智慧,滋养并培植了中华儿女的浩然正气和文化自信。古诗往往表现为“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蕴之美。熟读精读古诗,不仅能达到旷古烁今之功效,能获取“诗”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夜光杯等意想不到之欣喜;或许还能起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极大地提炼人的良知道德修养之“意蕴禅悟”境界。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简概括即是:诗言志。下面,将撷取较为典型的若干古诗名句,分別加以罗列,以有助于对古诗爱好者的各自汲取吸收。
诵春诗,宜细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诵夏诗,宜热读: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诵秋诗,宜爽读:仙飙石上起,海日夜中明。何计长来此,闲眠过一生;诵冬诗,宜蓄读: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亦可四季串连一气呵成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阴不散霜飞晩,留得枯荷听雨声;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古诗中,谈到江河湖海的题材,占到相当多的篇幅,请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还有直憶胸襟,情系家国情怀的诗: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古时悲欢离合的诗,也足以令人悲喜交加,多报以几多辛酸和同情。林黛玉一生以诗为伴,“无赖诗魔昏晓侵”,是她对自己的形容。她叹道:“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林黛玉,多愁善感与孤傲倔强的个性。
陆游与唐婉的《钗头凤》中的“错错错,莫莫莫”“难难难,瞒瞒瞒”,成为哀婉动人、情感复杂、无限痛苦中的千古流传爱情传奇。
总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愿众多的古诗爱好者们,在反复吟诵吐“诗”并融会贯通中“破茧而出”,展翅高飞。(龙馥 朱贯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