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盛居民区位于南码头路街道“六里片区”,管辖浦三路821弄东盛公寓、775弄红莲小区、817弄小区、783弄齐宏苑四个自然小区,共1718户居民,老龄人口占比达37%左右。
随着社区治理不断精细化,东盛居民区坚持党建引领,重建组织网络,打破管理壁垒,夯实治理根基,深化为民服务,激活社区自治,通过紧扣“组织链”、强化“服务链”、做优“品牌链”,打造和谐、温馨、美丽的东盛家园。
立足“聚人气”
紧扣工作网络“组织链”
东盛居民区党总支部下设7个党支部,现有在册社区党员226名。党总支动员广大党员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与小区独居老人一对一结对,进行定期探访。这样的举措充分发挥了党员们在社区中的作用,同时发扬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扩大了受益居民的覆盖面。
以往小区资源不通畅,各单位之间各自为阵,加上资金的限制,社区的很多工作经常顾此失彼。近年来,居民区非常重视每一位社区居民的力量,建立了许多微信群,把物业、志愿者、保安和保洁等都纳入了组织网络,大家的联系增多了,关系也密切起来,遇到需要共同解决的难题,解决起来就变得有条不紊。渐渐地,社区的凝聚力更强了,民众对居委的工作也更加支持和理解,基层治理的基础也更夯实了。
聚焦“接地气”
强化便民利民“服务链”
东盛居民区有173名独居老人,纯老388户。居民区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广泛开展各项便民利民服务,从居民的需求出发,提高居民的满意度,让百姓有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由于辖区内高龄与行动不便的老年居民较多,部分老人配药难,出行不便,医院排队时间长等矛盾突出。居民区不断挖掘社区资源,成功与安达医院建立了合作,在今年4月签署了党建联建共建协议,双方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积极开展双向服务。安达医院定期到居委会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定时定点看病、配药、送药、化验、为孤老送服务等便民活动,极大地解决了居民配药难的问题。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现代人的交通出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老人叫车难问题却成为了一项亟需解决的难题。东盛居民区引进了“一键叫车”的服务,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出行便捷度。设备一键定位,无需输入任何起终点信息,即可发出用车呼叫,支持多种支付方式,极大缓解了老年人的出行焦虑。
浦三路两边的违章店面整治后,周边居民买菜出现了些许不便。东盛居民区与“菜小二生鲜”共建共治,每周五上午在居委广场,为居民提供新鲜、价格公道的瓜果蔬菜及生鲜产品,让居民吃放心菜,新鲜菜,给社区居民带来安心便利的家门口的菜篮子服务。居民区还以助餐点建设为突破口,将一处20多平方米的废弃房屋修缮后,打造为老服务自治金项目——“和合聚”,寓意和民意、合民力、聚民心。“和合聚”小屋每天由2位志愿者负责,为社区老人提供就餐服务。极大地解决了小区老年居民的午餐问题。
注重“冒热气”
做优自治共治“品牌链”
居民区党总支经过调研发现,社区内不少老人常年深居简出,平日里无人交流,缺乏精神慰藉,身心得不到照顾,遇到突发情况还可能得不到及时救助。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居民区深化自治项目,打造“和合聚”和“迎邻聚”自治品牌。
“和合聚”在助餐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成集老人助餐、社区活动、精神慰藉、为老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温馨小站。在各方聚力协作下,东盛居民区成立了20人的志愿者服务团队。通过向居民征集活动内容,“和合聚”小屋进行活动派送,设计出了手作工坊、花样剪纸、健康养生操、读书读报、电子产品操作、歌咏朗诵、健康普法讲座、定期社区议事会等各类活动项目,一周7天活动不重样。过去四年,近3000人次在“和合聚”小屋感受到了“和民意、合民力、聚民心”的温暖。
今年,东盛居民区在听取居民需求和呼声的基础上,又打造出“迎邻聚”项目,通过居民自主协商、自主策划、链接资源,打造两处能供居民聊天、谈心、唠家常的休闲点,成为居民休闲放松的新去处和社区一道独特的风景。(东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