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民歌,人们就会想到粗犷豪放、健朗悠扬的西北民歌“信天游”“花儿”以及电影《刘三姐》《阿诗玛》中多情委婉、韵味优美的少数民族歌谣,说起地方语言歌,人们又总会想到的是南方粤语歌,而上海民谣、沪语歌曲,却往往被人们忽略或遗忘。
在人们的记忆中,上海十里洋场、西装旗袍,哪有什么广为流传的民间歌曲可言?错!上海也涌现出许多有影响、很流传的民歌,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涯歌女》《四季歌》,五六十年代的《啥人养活仔啥人》《六样机》《社员挑河泥》等,都充满了江南人文地域、风土人情所赋予它的清丽柔婉、细腻平朴的音乐特性。而近年来在申城广为流行的就是由著名歌星林宝演唱的《上海谣》。
“我家在上海,一代又一代……”琵琶声起,吴侬软语。这首饱含着糯糯申城韵味的《上海谣》,是著名作曲家侯小声创作于2011年,由原上海朱家角镇文体中心主任李振东作词,徐蓉、袁金风、林宝三位老师首唱的一首上海民歌。“短短的民谣唱出了上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唱出了浓浓的上海味,使人们在歌声里品咂出一份难忘的都市乡愁。”侯小声深情地道出了创作这首上海民谣的都市情结。
出生于浙江嘉兴的侯小声,从小就依偎在祖母的身傍学会了好多江南民谣。1965年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并经常到农村采风,汲取自己喜欢的山歌、小调等一些江南民歌的养分,他在“上音”所创作的第一首音乐作品,就是带有江南民歌色彩、用沪语演唱的《小扁担》,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刊用。
毕业后的侯小声分配到上海评弹团担任音乐老师,又先后调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声像读物出版社、闸北区文化局、普陀区非遗保护中心等担任领导工作。但无论转岗到何处,对上海民歌的挖掘、整理、传承、发展这一情结,始终紧紧地拴系在他的心头。在负责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上海卷)的编辑工作时,他和同事们到宝山、金山等十个郊县的村户、田头去采风、录音。在创作沪语田歌时,他走访了青浦县赵巷镇的国家级田歌传承人——九旬老汉王雪余、练塘镇南王浜村的尤永芳、黄顺芳等一批老田歌手,听他们唱,跟他们唠,深层次地领悟沪语田歌的音乐精髓,积淀了厚重的上海民歌资源,他先后发表了《幸福不从梦中来》《比不过》《田螺姑娘等勿来》等沪语歌曲,评弹歌曲《玉兰树下迎客来》(徐檬丹演唱)、沪语歌曲《老上海寻不到自家门》(孙徐春、茅善玉演唱),在上海电视台推出的“戏歌大赛”中分获金、银奖,上海民歌成为侯小声音乐创作的主攻方向。
2007年,上海田歌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特聘专家,侯小声的喜悦心情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他对上海民歌的创作和推广更是热情高涨、钟爱有加。
2012年10月,在上海市郊青浦朱家角镇,侯小声将一台带有乡村泥土芳香、和着民歌旋律,以田歌作为主要元素而幻化出的四幕田歌音乐剧《角里人家》,奉献给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90分钟的《角里人家》演出,是清一色的沪语唱段,如莲花咹咹调、大乐调、倒十郎等数十种江南小调以及摇快船、江南船拳、阿婆茶、粽子舞、走三桥……等,将田歌这壶传统的芳香“陈酒”,纳入到新时代的音乐剧“新瓶”内,博得了观众和专家们的掌声一片。
在2020年年末,由上海市百灵鸟艺术团等单位主办,上海市民文化节秘书处、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指导的《“上海谣”都市的乡愁——侯小声作品音乐会》,在宝山区智慧湾创意产业园依弘剧场上演。滑稽戏演员顾竹君、评弹演员陆锦花、民歌歌手袁金凤和崔叶华4人,在同一个舞台上分别以说唱风格、评弹风格、民族风格和邓氏风格演绎起同一首歌曲——《上海谣》,使东方魔都又一次深浸在糯糯的田歌之中。(孔鸿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