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绿舟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浅议上海方言的“发声”

有言在先,对于“声乐”我纯粹是门外汉。今朝来谈“发声”,只是出于对传承上海方言的兴趣。

本人曾走南闯北,又是至少可上溯三代的正宗上海人。故而对各地方言的不同发声方式有所感悟。在传统概念的“吴语”地区,当然我这里主要是讲上海人,讲话基本仅靠口腔的前部,也就是舌尖与嘴唇的运作,除了吵架或大声呐喊,气息和幅度都比较小,很少用到喉腔,连鼻息也懒得启用。看到这里,你不妨试试。所以上海话常被描绘为“柔声细语”。

前些年在某些小品里,总刻意将上海话模仿得很尖细,其实是误解。主要是相对北方话而言,上海话的发声没有喉鼻腔的共鸣。所以上海人常常分不清“s”平舌音与“sh”卷舌音的区别,同时也根本不分前鼻音与后鼻音。若用“声乐”来比喻,北方话就像“美声”,共鸣来自于口腔的后部,像央视的播音员那种“字正腔圆”。要是朗诵,那就连后脑、胸腔、鼻腔都一并发动!而上海话就只是“通俗”的江南小曲,典型的就是《茉莉花》了。

上海话除了本地的“原生态”外,主要融入了苏州话与宁波话,这已是共识。然而,多少年过去,其区别也明显起来。上海话比较直,而苏州话更糯,连带表情的运作也会大一些,“尖齿”音也多。可宁波话则要生硬得多了,常被描绘成“石刮挺硬”。为此上海有句老俗话“宁跟苏州人吵架,勿要与宁波人谈天”,当然这只是笑话,没有歧义。(临沂二村 顾顺麟)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