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绿舟

版面概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赶海的人

但凡居住在海边的人,大都有赶海的经历。所谓赶海,就是乘着潮涨潮落的时机,从海中或滩涂上获取各类海洋植物和生物。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闽北海军服役时,常见老百姓们赶海忙活,看着一篓篓,一篮篮的海鲜被捕获上岸,心里真是痒痒的,恨不能也去赶个潮,捞点海鲜改善一下生活。

赶海分为涨潮和落潮两种,前者主要以钓鱼捕蟹为主,后者则以拣拾贝类生物为最。福建的滩涂十分广大,放眼望去,方圆数十里全是泥滩,真是赶海的好去处,如果是沙滩就不行了,少有海生物,泥滩给海洋生物带来无尽的饵料和生存条件。

一个退潮周期,我约了几个战友下海滩试着捞取点什么。当然,我们找了个少有人的滩涂,学着老百姓的样子,捞取海产品。倒不是怕人多影响收获,主要是不与老百姓争利,我们是好玩,老百姓可是生计,一般捞上的海鲜产品自己不舍得食用,大都上市场卖掉换点生活费,这是老百姓生存的必须,当兵的必须懂这一点。

滩涂上可拾取的小海鲜品种太多了,你大可按自己的爱好挑选几样,像礁石上撬海蛎子,剥壳洗净,打上俩个鸡蛋,拌上面粉,转眼就是一道闽北特色小吃——海蛎煎;也可以用手挖蛏子,不过很费力,半个胳膊插进泥水中费劲掏,还不一定能掏对地方。蛏子我们一般用它熬汤煮面吃,那叫个鲜美,不像现在饭店里的蛏子,华而不实味如嚼蜡。当然,最省力的当属用小耙子将滩涂上星星点点的紫菜、海带类的海生植物归拢起来,洗洗干净放上些拣拾的蛤蜊,贻贝(淡菜)等,可谓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了。

最有成就感的赶海项目是捕捉弹涂鱼了,这种俗称跳跳鱼的小海鱼,遍布整个滩涂,眼见着跳跳鱼成群结队蹦着,可人一靠近便纷纷跃入海中,极难捕捉,我们学着老百姓的方法,先用尺把高的纱网在滩涂上立一个人字形的围栏,顶端挖一个洞,埋入一小口袋,随后相隔二百米处,手持一米多高的木板,缓缓向前推赶,跳跳鱼便使劲的向前蹦去,木板不能推快了,否则跳跳鱼会不走直线而是向海里蹦去……一直将鱼赶到纱网处,跳跳鱼会不约而同地人字形纱网顶端蹦去,直到全部跃入口袋陷阱,于是大功告成。跳跳鱼,肉质紧实,细腻,用来清蒸或烧豆腐那滋味真是叫绝了,至今想起那一幕,我依旧感到唇齿生津,意犹未尽。

赶海非常累人,在没膝的泥淖中跋涉,不是件轻松的事,我看见百姓们常常干足一个潮水周期,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有人评价说中国的百姓是普天下最勤劳的一族,此话当真不假。

现如今,我总在想,海边那些赶海人不会再为生计而忙碌于滩涂了吧?更多的则是一种娱乐,休闲的活动方式了,若真是这样,赶海人成了弄潮儿,我在沉沉的回忆中,怕是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来。(金星 蓝翔)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