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版:专版·南码头变迁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百年翻天覆地 双甲子继古开今

明清时期八长渡分布图
民国时期的南码头渡口
1995年10月改建后的六里桥
建校初期浦东中学实验室
建国初期上海港口机械厂
迎接上海解放的浦东中学游行队伍
1986年南码头路街道揭牌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第五百货商店
今天的南码头

从1523年设立的南仓官渡,到现如今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的品质社区,浦东南码头走过了整整500年。

500年来,南码头人开拓胆略,丰富智慧,历经沧桑与繁华,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自二十世纪初至今的两个甲子,中国重整旗鼓逐步从低潮走向复兴,南码头人也用勤劳的双手建设了美好的家园,亲历了浦东的发展,更见证了民族的振兴。南码头人造桥,抵达理想的彼岸,南码头人铺路,走向宽广的世界。

回望百年风雨,不曾磨灭的不仅是从码头到社区、从产业到家园的社会变迁,更有我们4.26平方公里上的10万为家园美好而努力奋斗的南码头人。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南码头500年来的沧海桑田,时代风采!

1523 从“南仓渡”到“南码头”

明朝正德年间,上海知县郑洛书在上海县城东南处设立粮仓,因为在城区的南面,被称为“南仓”,今天浦西的南仓街就由此得名。当时,浦东的征粮都经由白莲泾运往上海城区,为适应日益发展的过江需求,明嘉靖二年(1523年)上海县府正式在高昌、南仓、北仓、洋泾、朱家港、东沟设六个官渡。清顺治年间,该地区已经形成了今浦东南码头至浦西陆家浜的对江摆渡南陆线。至清朝中期,南仓渡成为了闻名浦江的八长渡之一。其中的南仓官渡,百姓称之为“南仓码头”,以后逐渐简化为“南码头”。

民国初期,东兴轮船公司开设自黄浦江董家渡码头经白莲泾码头至六里桥南岸码头的每天8班航线,便于浦西的学生乘船来回,并运载农副产品、杂货。民国6年(1917年),美商大来轮船公司占用白莲泾出口处水域,在临黄浦江一面建造大来码头,形成白莲泾货运装卸区。(世博会后,该区域改建成今天的白莲泾公园)民国23年(1934年),上海市轮渡公司正式开辟了南码头过江轮渡,民国36年(1947年)又开设车渡,更大程度上方便了两岸的经济交往和人民生活。从此,轮渡就将浦江两岸联系得更紧密了。

1524

六里桥与六里镇

明嘉靖三年(1524年)的《上海县志》,在卷三有明确记载,称白莲泾有一座木桥,相传因距上海市区的跨龙门(后改名大南门)6华里,故称六里桥。据此可知六里桥距今也有500年历史。后六里桥经历代重建或重修,于196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址也由当时的斯盛路东移至浦三路。我们今天所见的六里桥,则是1995年,浦三路自杨高路至东方路段改建为城市白色道路时又加高加宽重建的。

六里镇因桥得名,1907年,川沙人杨斯盛创办浦东中学于六里桥南堍。校旁曾设中西餐馆及四开间门面的水果店等,商贾云集,门市兴旺。建国后,六里桥新镇区以公路大桥为中心,桥南北新建商店、办公大楼、居民楼(即今天的农民新村),历经几十年发展和变迁形成后来的规模。

2001年5月1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文批准撤销浦东新区六里镇建制,杨高路以西、川杨河以北0.85平方公里,划归南码头路街道行政管辖范围,其余部分并入北蔡镇。

1907 杨公斯盛 兴教救国

杨斯盛生于1851年12月4日,字锦春,上海川沙人,一生主张实业救国,兴教救国。光绪十七年(1891年),杨斯盛一人大胆投标承建江海关二期工程,一时之间蜚声上海建筑界,遂成为上海建筑行业领袖。1907年,由他出资30万两白银筹建,由黄炎培任校长的浦东中学正式开学,杨斯盛用“勤朴”作为办校宗旨,并以此作为校训。该校是浦东地区的第一所中学,也是近代上海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完全中学,曾为国家培养出张闻天,王淦昌,罗尔纲等各个领域的精英人才。

浦东中学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一座宝库,曾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美誉。

差不多同一时期,杨斯盛将周家弄、六里桥到浦东中学门口的这条小路,重新用阶石铺成弹格路面,使得学校师生来校求学讲课时,不再饱受雨雪泥泞之苦。几年后,当时的民国政府为了褒奖先生毁家兴学、筑路为民的善举,将这条小路,命名为“斯盛路”。1957年,浦三路劈路,成为域内交通要道,斯盛路逐渐冷落,今已废弃。

1912 近现代工业的兴起

民国期间,南码头地区沿黄浦江、白莲泾开始兴办企业。1912年,民族资本家郑良裕在黄浦江边开设老公茂机器造船厂(后改名上海港口机械厂)。1923年,开办中法印染厂(后改名上海第三印染厂)。1935年,中国酒精厂(后改名上海溶剂厂)创办。在白莲泾北岸的汪家桥、许巷,白莲泾南岸的六里桥镇上有10余家天然冰厂。当时的六里桥镇、艾家坟镇上有几十家豆制品、榨油、竹木器、裁缝等家庭小作坊。建国后,在辖区兴办多家工业企业,如五一炭黑厂、五一纱罩厂、艾镇五金厂等。其中,六里铁木社开办时,主要从事农机具的制作修理,后改名为亚光电器厂。1994年,该厂厂址用地建造了商品住宅楼,即今天的六里轻工小区。

1939 早期党组织及上海解放

1923年南码头地区创建中法印染厂。1925年改名纶昌印染厂(英资)。1958年改为上海第三印染厂。1939年6月,纶昌印染厂建立中共基层支部,是为境域最早建立的中共党组织。纶昌党支部在工人中发展党员,组织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和坚持党的地下斗争。

1944年夏,中共浦东地区工作委员会建立南码头地区支部。

1949年5月19日,境域解放。同年5月29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杨思区接管委员会成立,下设5个办事处。其中第三办事处设于艾镇,辖艾镇、南码头地区。第四办事处辖六里桥地区。(1949年12月~1954年,中共杨思区委员会办公地址设六里桥镇)。

1950 南码头路街道建制沿革

南码头路街道地域,1950年属于斯盛区。1951年设南码头镇。1955年并入塘桥镇,属东昌区。1958年与周家渡合并,建五一人民公社镇联大队。1959年复归塘桥。1960年再次随塘桥并入周家渡街道。1961年1月撤销浦东县建制,属南市区。1984年4月,又从周家渡划出,归塘桥街道。

1986年8月13日,南码头路街道办事处成立。当年,塘桥划出南浦路以东地区,成立南码头路街道,以南码头路命名。

1984 临沂新村破土动工

临沂新村是南浦大桥的配套工程,于1984年破土动工,1995年基本建成。是上海市“六五”期间辟建的13个居住区之一。主要用于安置南浦大桥、地铁、中山南路拓宽等市政工程动迁居民。临沂新村以贯通新村中心的临沂路命名,占地101公顷,总建筑面积89.4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77.23万平方米,有多层住宅316幢,高层住宅13幢。

当时,在居住区开发的同时,该地区还开辟了文登路(现东方路)、临沂路、华丰路、兰陵路、延伸了南码头路和东三里桥路等。新设了华丰路和兰陵路公交调度站,引进了好几条公交线路。随着浦东的改革开放,临沂新村每天在发生新的变化:第五百货商店开业了,南浦大桥通了车,居民用上了管道煤气,电话走进了千家万户……

步入21世纪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给临沂新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特别是近十年来,南码头路街道加强了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新改造。相信临沂新村定将迎来更好的明天!

2023 继往开来 共筑华章

如今的南码头路街道位于浦东中心城区,共有27个居民区(居委会),89个自然小区,常住人口10.1万(其中户籍人口7.6万)。街道辖区内党建基础扎实、文化氛围浓厚,拥有振华重工、东方电视台等900余家企事业单位,逐步形成了设施齐全、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生活便捷、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在新时代机遇下,南码头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党的建设、社区管理、为民服务等方面不断筑牢根基、务实创新,着力将这片拥有4.26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打造成婀娜多姿、瞩目靓丽的“品质南码头”!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