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酒的生产历史悠久,酒文化也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可是千百年来,古人不仅留下了诸多“杯中佳话”,还流传下来一句警世名言:“美酒虽好、切莫贪杯。”想来智慧的祖先们早已发现酒精的利弊了吧。
听说,睡前一杯红酒,能软化血管还养颜。这种说法靠谱吗?
靠不住!
“饮酒能活血化瘀”的说法,其实是酒精扩张血管并加速血流,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加快血液循环的效果;但同时也加重了心脏的负担,甚至对血管造成刺激,所以对于本身就有血液循环障碍的人群,比如冠心病或是高血压患者,酒精刺激可能诱发血压失控,甚至继发心脑血管出血或梗塞。
红酒是不是比白酒和啤酒更健康呢?
这可未必。
以葡萄为原料发酵的红酒,其中会含有一定量的单宁成分,单宁对血脂和心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酒确实要比白酒和啤酒更适宜。但问题就在于不是所有的红酒都含单宁,而且含量也受品种的影响。也就是说,红酒中单宁的保护作用很难抵消红酒中酒精对心脑血管的影响危害。
听说睡前饮酒可以助眠?
此言差矣!
睡前饮酒不但不能带来助眠的效果,反而会危害睡眠健康。原因在于,少量饮酒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轻度兴奋作用。人们饮酒后常常感觉精神振奋,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酒能消愁”。当饮酒量进一步增加,会抑制大脑皮层的功能,削弱人的判断力、记忆力、推理能力和自我控制力,会使人失去辨认能力和理智,还会动作变慢、反应迟钝。随着酒精在体内的代谢和分解,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影响逐渐减弱,反而导致失眠。
听说喝酒可以暖身?
假象!
实际上,酒精会刺激身体表面的毛细血管,使血管膨胀,血液加速流动。人体肝脏等器官储存的血液也会流向身体表面,人自然会感到体表发热。然而,这只是暂时现象,因为身体散热速度加快而付出的热量,比酒精供给的热量还要多。受酒精刺激血管不能及时收缩防止血液向外传输热量,身体的热量在大量丢失后,人会感到更冷。
其实,早在2018年,《柳叶刀》就发布了1项关于饮酒与疾病的研究,结果显示:最安全的饮酒量为零,也就是说,不饮酒才是最健康的做法。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周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