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芝华,1942年生人,1964年入党,党龄57年。1961年,正是一海之隔的台湾蒋介石政权叫嚣“反攻大陆”的时候。19岁的杨芝华应征入伍,来到和台湾岛隔海相望的福建平潭岛服役。
杨芝华来到前线部队后分配到打坑道的工兵连。工兵连,顾名思义就是从事与工程有关的连队,说白了,就是穿军装的建筑工人。修筑坑道掩体工事,每天都与大锤、钎子、铁锹以及石块砂石打交道,露天作业,栉风沐雨,战士们个个晒得像非洲人。由于杨芝华的表现突出,1963年到1964年,他两次被评为“五好战士”。半个世纪后的杨芝华还能一口说出自己入党的日子:1964年1月28日。那天,他站在党旗下宣誓。更大欣喜出现在1965年岁末,杨芝华由战士晋升为干部,提拔为排长。
1971年杨芝华转业回上海,分配到邮政部门当火车押运员,一干也是十来年。杨芝华跟车的路线是从上海到云南昆明,六天一个往返。火车押运员是沿途停站卸装邮件,这是一件体力活,还必须抢时间,因为小站只停3分钟,一卸一装必须快捷完成。这份体力活他一直干到退休。
杨芝华原先居住在单位分配在淮海中路上的住房,他置换房屋后落户到天山路街道的仙霞小区。退休后他迷上了摄影,并利用这一擅长为社区服务。社区创文明活动、居民自治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公益慈善帮困,以及每年的传统佳节民俗活动等等,都摄入他的镜头里。仙霞居委会“兵妈妈”与天山消防中队“兵儿子”结对20多年,他拍摄了许多动人场景,50多位官兵与杨大叔结下友谊。每年的新兵入伍,老兵退伍以及八一建军节等活动,消防中队便会打电话通知杨芝华。杨芝华接到电话,就踏入家门口的军营,“咔嚓咔嚓”地快门响个不停。
杨芝华把每一次活动拍摄的影像资料整理好后送达居委会,从不收取一分钱的报酬。杨芝华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很满足,他说:“去年新冠疫情爆发,国家财政要增加多大的开支,但党和国家还不忘给我们退休职工增加养老金!”
去年,拿到改造动迁福利补贴的杨芝华,搬迁到距离天山社区不远的茅台花园,他的组织关系还在原来的居民区,他还不断参加原居委会的各种活动。在纪念建党100周年的支部座谈会上,杨芝华激动地说道:“退休好多年了,为党工作的机会少了,但老党员奉献的本色不能退,社区治理还需要我们这些党员志愿者献计出力,这是党性的要求,也是我应该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