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连俊
我家门前马路的尽头是吴淞江(苏州河)普陀境内最后一个湾,居民们都称它为“小外滩”。沿河有条1千多米长的防汛墙和5米多宽的亲水健身大道。大道旁有松柏、垂柳、冬青、月季、桂树等花木组成的梯形绿带,郁郁葱葱,几个风格各异的亭子间隔在绿带中,亭内老人休息,亭外小孩嬉戏。晨曦微露,漫步大道上,清风徐徐,暗香浮动,江鸥戏水,风筝舞动,是人们健身的好去处。
亲水步道尽头是老年乐园。沿着长堤是一溜锻炼器材,堤旁临江造了一间茶室,茶室后面是密密麻麻的竹子。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要的就是这番意境。茶室临窗而坐,把盏看景,心旷神怡。茶室门前是棋摊。“梯田”旁边是广场,大妈们翩翩起舞,草坪里飘来乐曲,一派祥和气氛。
就是这样,政府还出资改造,要鱼跃江边,鸟鸣林间,造福于居民。说是要像黄浦江一样,苏州河沿岸也要打通绿道。改造前,普陀区政府提出要把普陀苏河段打造成一条段段有风景,湾湾有故事的城市滨水活力步道。我们小区外面是苏河十八湾之一,我们小区旁边那段已经改造好了,树木花草的品种多了,健身大道向两边延伸。岸边的护栏和地面都镶嵌着彩灯,新换的路灯的立杆上,涂上藏蓝色的腰带,夜晚的花园也漂亮。我是个坐轮椅的残疾人,每天都到那里去晒太阳,透空气,活动身体滚轮椅。
即将竣工的前夕,不知哪个部门派来一支工程队,把所有可以进滨河绿地和亲水平台的路口都设置障碍封堵,连唯一的无障碍通道也堵了。崭新的滨河花园,外围却被红白铁管桩和石墩封堵起来,就像穿着笔挺西装的绅士,下面却穿了一双塑料凉鞋,相当触目。设堵的理由是阻止电瓶车进去,把园区的地灯压坏。无障碍通道堵了,就等于把坐轮椅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拒之门外。我是须臾离不开轮椅的截瘫患者,当然也只能每天坐着轮椅望“堵”兴叹。接地气的SMG记者发现了这条触目的隔离线,在新开播的《民生一路通》节目里,作了现场直播。电视台记者说,有关部门为了便利自己的管理,采取这种冷冰冰的简单措施,是很不妥当的,它剥夺了老年人、残疾人和坐童车小朋友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无障碍通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体现了城市的温度。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闻讯赶到,当即表态,马上整改。管理部门连夜行动,把所有栏杆拔掉,石墩移除,彻底敞开无障碍通道。
现在,我又可以坐着轮椅重回“小外滩”,尽情地享受政府给我们创造的一切。“旧友重逢”,觉得这里更美丽。“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这联唐诗仿佛说的就是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