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金融

版面概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跟着情绪走理智有没有

□记者 崔烨

暑假过半,因为疫情不少家庭纷纷取消了出沪的旅行计划,家长们在朋友圈里吐槽“全国人民的暑假被破坏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实例,因为1%的“脑子坏掉的人做出的事情”,伤害却十分巨大。这种经验不仅仅适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普遍存在于金融圈内。投资鼻祖巴菲特说:要赢得好的声誉需要20年,而要毁掉它,5分钟就够了。如果明白了这一点,你做起事来就会不同了。

有些人会诟病制度的繁琐,或者教条。岂不知,制度的价值,在于提取其管控精髓并应用到日常组织行为当中。通过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让制度活在企业的神经网络之中而不是死在纸面上。经过不断实践,反馈,修编,天生具有约束特性的制度,也能成为企业乃至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疫情的反复,全球各地时不时出现的极端天气,有人发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往往开心的时候,我们看不清自己,重大决定都是在我们不怎么开心的时候做出的。世界安稳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跟它无关,一旦灾难来临,从没哪一刻,我们发现自己其实跟宏观形势如此密不可分。

而一旦觉得恐慌、害怕,就给谣言提供了滋生的沃土,朋友圈肆虐的“重磅新闻”、“突发事件”,其实有相当一部分经不起逻辑的推敲,却容易引起弱者的共愤。正如生活中的极端事件,明明占比重很小,但存在感却特别强——媒体爱报道,社交平台更是传得肆无忌惮,仿佛这1%占了世界的50%,甚至更多。比如最近朋友转我的一条“上海xx中学游泳馆多名幼儿被隔离,二胎妈妈哭晕”的推送,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幼儿游泳多半父母或者祖父母陪同,一旦有感染,那也一家均应隔离,何来幼子无托欲哭无泪这些悲情筹码戏?果然,不久就被辟谣。

真的,只盯着那1%,并不使一个人更敏锐、更有责任感,只是一个人的思维没受过训练,只愿意跟着情绪走。如果发布谣言的这个人恰巧抒情水平高,那更是误人误己,把自己搞得很悲壮,把世界想得很黑暗,其实不过只是在1%里打墙。

这个时候,决策者的智慧显得尤为重要,当大众的情绪需要得到解释并找到出口——知识界的回应——无论有意无意,就成为光。我十分欣赏朋友圈里为了尝试科学孜孜不断付出努力的公众号及个人,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揭穿谣言、摒弃偏见、直抒胸意,任何傲慢与偏见在科学的放大镜下都无所遁形,看了让人忍不住击节叫好。

对普罗大众来说,或许可以自省:不要让自己的情绪跟着互联网走,让理智始终在线。然而对决策者来说,则必须是更高的要求。毕竟世上的好东西,诸如金钱、荣誉、权力,都是大能量,才德不匹配,就像踮脚取重物,到手了也还是托不住,最后掉下来还会砸伤人。

如果您有任何金融理财方面的问题或者投诉建议,欢迎您在浦江财富公共订阅号下留言。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及时回复,并邀请业内资深人士为您量身定制理财产品。您可以通过微信号:shanghaifortune2013,或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到我们。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