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姚志康 整理报道
新世纪初,正处社会转型“阵痛期”,各类社会矛盾在社区集中表现。当时的纺大居民区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广大社区党员,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于萌芽之中,为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发挥出奠基石作用。上级党委将这一基层党建形式与经验提炼为“社情民意气象站”,并在全区推广。由此成为长宁区凝聚力工程基层党建品牌“五朵金花”之一。
2021年恰逢“社情民意气象站”成立20周年。8月23日,天山路街道在纺大居民区活动室举行专题研讨会。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朱亮高,人民日报社人民周刊主编、人民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常务理事赵毅,上海社科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徐中振,静安区人大社会建设委主任杨景明,上海市居村协会理事徐军等专家学者应邀参加研讨会。长宁区地区办主任李世樑、街道党工委书记余双等班子成员,以及相关科室和纺大居民区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专家学者围绕纺大社区治理和群众工作经验,就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探索新时代社区治理的新路径进行研讨。
余双指出,天山路街道近年来坚持“无处不治理”理念,创新“居民区——街区——商务区”三区分类治理模式,促进“二元”融合共享,不断打造社区共同体。街道将以纺大“社情民意气象站”建设20周年为契机,积极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气象站新时代内涵。
李世樑介绍了长宁区推出的创新社区治理“一街一品”项目的具体做法和纺大“一街一品”项目的具体实践。并表示区地区办将坚持与街道条块联动,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把纺大社区治理样板做得更好。
朱亮高提出社区治理四个“把握”的要求。一是把握方向,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二是把握理念,坚持自治共治、法治德治等理念;三是把握需求,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导向;四是把握治理,坚持党建引领、加强社区治理。并指出,要从可互动可阅读、可参与可表达、可拓展可延续、可复制可推广四个维度,把“社情民意气象站”打造成基层治理样板。
赵毅指出,“人民城市”建设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要坚持把社区作为人民城市建设的落脚点、人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出发点、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综合展示点。
徐中振建议,要从熟人关系建立、公共领域机制建设、自治组织活力营造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社情民意气象站作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机制、功能和结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赋予社情民意气象站新的时代内涵。
杨景明提出,纺大居民区“社情民情气象站”创造的“三五工作法”,立足三个“人民”,通过人民需求、人民参与、人民共享三大环节的有效衔接,形成全过程民主闭环,“社情民意气象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实践的生动诠释。
徐军指出,社区治理中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为“神经末梢”的作用,及时感知到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凝聚群众力量做好群众工作,打造社区共同体。
会前,现任纺大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婕妤带领专家和领导一行参观了纺大小区今年落成的“十民景观”,了解纺大小区在党建引领下社区治理的做法和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