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五色土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岁月悠悠

当年婚房标配“36只脚”

文 道林

现如今70岁上下的长者,结婚成家的年份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那时结婚除了愁房子,还得愁家具。上海人要面子,不管婚房有多大,哪怕是阁楼上的9平方米蜗居,也得摆出一套新家具。人们就把当时的基本家具概括为“36只脚”。具体为:高低床4只脚、衣橱4只脚、五斗橱4只脚、床头柜4只脚、小方台4只脚、四个方凳(或四把椅子)16只脚,正好36只脚。今人或许会问,怎么床头柜只有1个?告诉你,当年住房逼仄,大床一边贴着墙,床头柜只能摆1个。如果住房面积大一些,有里外两间的话,那就不是36只脚。增加一张写字台,36+4=40只脚;再增加一对简易沙发和茶几,36+4+12=52只脚……

当年凑齐“36只脚”不容易。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票证时代”,购买任何物资都需要凭票证供应。家具厂的原料木材受国家计划控制,厂家便有计划地生产。“有计划地生产”势必“有计划地供应”,“有计划供应”只能发票限量。凭家具票一次配齐36只脚的概率很低,一般都是今天供应一张床,隔一阵供应一个大衣橱,再过一阵供应一张小方台……急着结婚很难凑齐。家具票是按系统层层下发。比如,机电一局来了一批家具票,下属公司有10家的话,一分为十。10个公司拿到票后,再分发给各自下属的工厂,到工厂的工会那里就寥寥几张。厂工会就按照登记排队的先后秩序发放。结婚买家具完全指望凭票,那是“白日做梦”。后人肯定要问,那过去年代人们怎么解决婚房里“36只脚”的呢?真可谓:虾有虾路蟹有蟹路。举一二例子说明。

第一种是购买、自制相结合。发动亲亲眷眷收集家具票,买到几样算几样,缺五斗橱,或缺大衣橱,就请木匠来做。那年月街头巷尾常见的一幕是,木匠在替东家打家具。当时上海的木材商店偶尔会开放一点计划外木材,今天买几根方料备着,明天买几张三夹板纤维板备着,凑齐了,请个木匠上门做。因此,那年月木匠和漆匠特别吃香,有做不完的活。

第二种是买新、买旧相结合。那时上海有很多寄卖商店(旧货商店),最有名的是淮海中路上的“淮国旧”。买不齐新家具,去淘旧家具。结婚新房放旧家具不合适,上海人有的是办法,送到家具厂(当时有翻新业务)打磨掉老漆面刷上新漆面。这样就凑成一套基本款新房家具。

第三种是完全自制。先决条件是有路子搞到木料。笔者一位插兄是跑长途的卡车司机,他只要跑江西运输,回来时必捎带木材。捎带原木是禁止的,公路上有哨卡检查。插兄就在当地加工成床板(算家具),这样便能通关。那床板特别厚,回沪后改成方料使用。胞弟1970年代在皖南屯溪军工厂工作,他在山里交了老乡朋友,搞起易货交易。他把上海的布料、绒线等工业品送给老乡,老乡把家里囤积的木料送给他。他就在当地自制一套家具,还送给他二嫂(我妻)一个梳妆台。那个梳妆台无论做工还是油漆堪称专业。1987年,上海后方基地撤销,胞弟把那套全实木的自制家具带回上海。

我当年也在安徽工作,我的“36只脚”属于第一种方式凑齐,还翻了一番,扩展到“72只脚”。当时家里只搞到高低床和小方台的家具票。父亲搜罗家里存的旧木料,再购买了三夹板纤维板之类的板材,请木匠打了大衣橱、五斗橱、书橱、写字台、床头柜、四只方凳和茶几。然后送到家具厂油漆。我利用剩余边角料,在胞弟帮助下做了一对简易沙发,款式抄袭邻居家东风沙发厂出品的简易沙发。姐姐还送了我两把靠背椅子,集中起来后托司机朋友运回安徽的新房。后来我又在安徽请人做了一个三人沙发,这就凑成“72只脚”。

1997年2月,我调回上海工作时,除了带着高低床和那个书橱回沪,其余的家具都留在岳父家里。今天回想起来,没有一丝寒酸感,而是满满的温馨感。那就是我辈年轻时的生活写照。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