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五色土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跟着《六姊妹》穿越时代

文 阿康

央视开年大戏38集的连续剧《六姊妹》笔者一集不拉地看完。这出“年代大剧”延续广大观众对现实主义年代剧的“关注度”,尤其是吸引了50后、60后长者们的眼球。播映期间,无论网上评论还是坊间饭后茶余的聊天,《六姊妹》成为话题。笔者以为,尽管前有《乔家的儿女》《家有九凤》的“全女班”阵容聚焦女性成长故事,《六姊妹》还是有它独到之处,要不然,也不会成就该剧赢得酷云实时收视峰值破4.239%的不菲业绩。

说其“独到”的表现之一:剧中何家,包括汤家等一众人物均是“草根阶层”。不像《人世间》里还有省长这般高级干部家庭出现。“六姊妹”中嫁的层次最高的也就是人武部干部张建国,而张建国也是孤儿出身的“草根”。这些芸芸众生就是50后、60后普通百姓的身边人,他(她)们经历中的上山下乡、自谋生路、招工就业、婚嫁生育、下岗失业等等故事,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之缩影。这一“故事”成就了该剧赢得收视率的基本保证。

说其“独到”的表现之二:该剧生活底蕴扎实深厚。故事发生地是第一次登上荧屏的煤矿城市淮南。选择淮南,是因为原著小说作者、同名剧编剧伊北出身在淮南。伊北小学就读田家庵第四小学,直至考取大学后离开淮南。80后作家伊北写自幼生活的家乡自然是熟门熟路。在当剧中出现田家庵、姚家湾、大河北、老北头、上窑等地名时,让熟悉淮南的观众莫名地激动,网上出现了许多该剧取景地的短视频,说明观众的追剧心理。特别是当地土话“串沟”(插队)出现在台词中时,笔者第一时间认定编剧一定是“淮南人”。

说其“独到”的表现之三:剧情进展删繁就简,叙事节奏不拖沓。1962年,是剧情展开的起始年,“三年困难时期”刚刚结束,物质生活还很匮乏,剧情仅用家丽偷吃“油滋啦”(猪油渣);猪肉限量供应这么两个细节表现,点到即止。又比如,十年“文革”的处理,历史上的淮南当年是重灾区,编剧避开这一“麻烦”,直接从1969年的下乡上山切入。该剧仅用15集篇幅,便完成了剧中主角何家丽从少年、青少年到成年的三次跨年龄转换,跨度长达20年。

说其“独到”的表现之四:何家三代女性折射50年的女性成长史。“全女性”家庭结构是《六姊妹》最大的特色。自从何常胜意外离世后,奶奶何文氏、妈妈刘美心,以及六姊妹组成了“新何家”。该剧的叙事主线围绕女性成长展开,男性角色自然成为“陪衬”。从小要保护家人的老大何家丽逐从“半边天”成长为“顶梁柱”;老二何家文对生活环境认知清醒,知足常乐;老三何家艺爱折腾,对于婚恋、事业的选择极有主见,敢于打破固化思维;老四何家欢是“六姊妹”中唯一大学生,既有新时代知识女性的特征,又有执着叛逆的性格;老五刘小玲离经叛道,敢和仇人家的儿子走到一起;老六何家喜从小被保护,自私地安排人生之路。汇集起来构成一部女性成长史和当代家族史。

还需一提的是,该剧演员表演的成就:少年何家丽假小子的表演很出彩,成年何家丽的饰演者梅婷的表演拿捏到位,无可挑剔;高露饰演的老二何家文,善解人意,温婉可人;颖儿饰演的老三何家艺,泼辣率真有主见;吴倩饰演的老四何家欢内心脆弱还有点执拗;曹斐然饰演的老五刘小玲敢爱敢恨、行事鲁莽;李嘉琦饰演的老六何家喜,会耍小心眼,却不能担当,都塑造得可圈可点。有老戏骨奚美娟的表演可谓该剧的“定海神针”,她饰演的阿奶何文氏,一个眼神、一声言语,让观众感觉这就是“何文氏”。邬君梅饰演的母亲刘美心,应该说是邬君梅表演道路上的一次突破,她第一次在生活剧中扮演跨越半个世纪的角色。剧中“男配”们也不逊色,无论是陆毅饰演的有担当的大女婿,还是刘钧饰演的勤奋工作、爱家顾家的父亲何常胜,亦或是林永健饰演的仇家大老汤,都把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