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五色土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红珊瑚》情怀

文 陈日旭

从军数年,无论晨起出操、三餐开饭、训练归来,还是晚点名前,或是集体外出活动,凡成队列之状,耳畔一定会响起旋律铿锵、节奏明快的队列歌曲。但在星期天休息时,战士们又会哼起不少带有抒情色彩的电影插曲,如电影《上甘岭》的中“我的祖国”、《红日》中“谁不说俺家乡好”、《冰山上来客》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甚至还会唱起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的插曲,乃至黄梅戏、豫剧唱段。往往是一人唱众人和,蔚为壮观。不经意间,又新添了一曲颇受大家青睐的歌剧《红珊瑚》主题歌“珊瑚颂”。

时光荏苒,今年恰好是我脱下军装60周年。当今,但凡耳畔再度响起“珊瑚颂”这一曲调,我的思绪立马就会穿越时空,飞回60多年前的一幕。

那是1962年的冬末初春,部队从南方调防到苏北海疆不久。听说南京军区前线歌剧团来慰问演出,大家群情昂奋,排着队,步行一个多小时,从扁担港到八大家镇的地方政府大礼堂。与民房一样,虽是泥巴墙,芦苇顶,却收拾得干净利索,走进剧场内略微向前倾斜的地皮夯得结实平整,不亚于城市水泥地;近40排的座椅土法上马:泥地打入木桩,铺上厚实的木板,写上号码即成,可容纳数百观众。

我入伍编入连队一排二班,有幸坐在剧场二排右侧座位,这里正好靠近剧团乐队,只见各式乐器,静静地置放着。待全场观众就座,有首长讲话欢迎军区送戏下部队,话毕稍顷,乐声起,大幕一侧轻声响起:“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珊瑚树红春常在,风波浪里把花开……”歌声优美、柔中带刚,真好听!原来这就是歌剧《红珊瑚》的主题曲“珊瑚颂”,乐声、歌声渐隐,舞台灯光暗转,大幕徐徐开启:月黑风高,波涛汹涌、海岛渔村,蒋军残余横行乡里……

依稀记得剧情是,渔家女珊妹反抗渔霸七奶奶压迫,冒险解救被囚禁的未婚夫,最后配合解放军渡海作战解放“珊瑚岛”。剧中,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战斗画面,成功塑造了解放军团长、侦察科长、女战士等有血有肉的人物,全剧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我坐在前排,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演员上下场,乐队人员的演奏,尚是春寒料峭时节,我还分明看到奔忙在大幕两侧的几个主要演员额头冒着汗珠呢,全剧演出在“珊瑚颂”的旋律中结束,台下全体官兵报以长时间热烈掌声。

全连整队返回营地,当队伍以整齐的步伐走出乡镇,踏上通向郊野的公路后,带队的值班排长下令便步走,此时,战友们迫不及待地议论起刚才看的戏,当然更有人哼起了主题曲……

回连后的第三天午后,副指导员找我:“小陈,你是我连的文艺骨干,军区慰问团有个培训班,你去学习几天,回来更好发挥作用。”“是!”我立正,敬军礼,返身去事务长处领了军用粮票、笔记本等立即出发。不少战友叮嘱道:“想办法带份“珊瑚颂”歌谱啊。”

所幸的是,歌剧团有关领导早就得知各部队战士要求,将刻印的歌谱分发给每个连队的文艺积极分子,人手一份,我如获至宝。学习期间,我们学习了乐理知识、发声原理以及不同节拍歌曲的指挥方法。当然,课毕大家也会要求老师即兴表演一曲过过瘾。还清楚地记得,每天清晨,院子里就有演员们穿着运动服锻炼形体的身影,不远处传来他们“啊啊”、“哦哦”、“咿咿”的吊嗓之声,我们不禁齐声感叹,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呵!回到连队,立刻有战友找来复印纸,将《珊瑚颂》复写成一式几份,于是这首歌在部队得以广为流传……

歌剧《红珊瑚》,连同那荡气回肠、空谷回响的“珊瑚颂”主题曲,一直伴随着我的人生脚步向前,向前,再向前!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