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阿康
《平潭映象》二度登陆上海虹桥艺术中心,笔者有幸观摩。之前没见过相关报道或介绍,光知道是杨丽萍的作品。进剧场后发现,这是由福建新鸿艺文化出品的首部旅游演艺作品,也是杨丽萍针对闽台文化背景所导演的唯一一部海洋题材的民俗作品。按“文旅融合”的时尚眼光来审视杨丽萍的《平潭映象》,笔者以为是成功的。它较之通常山水实景演艺作品更像舞台艺术。
出品方没有声称这是一部舞剧。但,从演出现场的字幕屏打出的剧情介绍,可看出其有剧情结构的谋篇布局。分为“海坛仙境、神土生活、美好家园、外族入侵、国泰民安”五个篇章。讲述了海坛先民“君山王”与海的女儿“平潭蓝”相识相恋,携手抵抗外族入侵与自然灾害,并最终在妈祖菩萨协助下驱赶外敌的故事,充分彰显海峡两岸人民“与海为伴,向海而生”的拼搏精神。
笔者看过不少著名景区的实景演出。这类演出只需一个历史背景,无须严谨的故事结构,能给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就为成功。故,笔者将这类旅游演艺冠之于“散文式”的演绎作品。这类演出一般都是景点驻场方式。而作为“剧”的舞台演出则应是“小说式”演绎,即有故事架构。《平潭映象》声称:全球首部采用“巡演+驻场”模式演出的旅游演艺,也是平潭旅游文化演艺首创。
笔者查阅了该剧的巡演记录,从2018年至今,该剧已经在全国17个省40多个城市巡演。因为,该作品是侧重于舞台,而不是实景,势必更倾向于“小说式”舞台艺术品的打造。但又不是纯“舞剧”,是的的确确的旅游演艺作品,这就有点“非驴非马”的意味。
“非驴非马”的《平潭映象》,满足了观者的猎奇心理。将海岛自然风光、海洋自然灾害、神话故事传说、闽南历史底蕴等等,通过浪漫主义的古典神话叙事方式,对渊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作出当代的诠释与表达。融合了海洋文化、海丝文化,以及史前文化壳丘头遗址的文化元素,海岛民族图腾文化,岛屿特有的海防文化等。这些“食材”叠加,犹如慢火焖煮的“佛跳墙”,滋味丰富醇厚。
杨丽萍自己解释道:“平潭文化符号一直贯穿在这部剧中,像神格化的人物有妈祖、城隍爷、麒麟、龙王三太子等,还有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藤牌操、神轿、舞龙、舞狮。另外,在唱词方面,我们大量运用地方戏曲闽剧的唱腔。”
笔者观后认为,《平潭映象》舞台作品既运用了民俗的元素,又打破民俗的常规表现手法,运用现代的表现方式来全新演绎民俗的呈现。让传统得以新生,让观众看到时尚感十足的民俗文化,符合杨丽萍一贯追求的“新东方美学”。
该作品的创作意图在艺术与科技高度融合的舞美制作中得以完美呈现。舞台通过动力学数控机械灯光、全息投影舞台特效,以舞台多人群舞方式和投影相结合,演绎海岛原生态场景,打造沉浸式的体验观感,不失为一部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旅游演艺作品。
《平潭映象》非驴非马般的鸿篇巨制,实现“叫好又叫座”的创作初衷,靠的是其专业实力雄厚的创作班底。杨丽萍担任艺术总监、总导演。总顾问马天宗,是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艺术硕士专业暨跨界制作人;舞台总监范朝炜,国内剧院建筑及展演场所设计与工程顾问;舞美设计陶雷,中国歌剧舞剧院舞美设计师;音乐制作祁岩峰,是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硕士;服装设计崔晓东,北京舞蹈学院硕士。这部作品成功入选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同年,获得省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提名。并荣获服装设计(专业组)优秀奖。
|